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,始终将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,通过构建“引育用留”全链条生态体系,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,这一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,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以平台载体为支撑,以环境优化为保障,实现了人才发展与区域战略的深度融合。
在顶层设计层面,浙江省坚持“人才强省”战略不动摇,先后出台《浙江省人才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等纲领性文件,将人才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,省级层面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,建立党委统一领导、组织部门牵头抓总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,针对不同领域人才特点,实施“鲲鹏行动”“万人计划”“西湖英才”等系列人才工程,形成覆盖顶尖科学家、领军人才、青年骨干和高技能人才的梯次培养体系。“鲲鹏行动”聚焦引进顶尖人才,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;“万人计划”则重点培育本土领军人才,支持其组建创新团队,攻克关键核心技术,浙江省打破人才评价“四唯”倾向,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,在科研机构、高校、企业试点推行“代表作评价”“里程碑评价”等模式,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,让人才“帽子”与实际贡献紧密挂钩。
在平台载体建设方面,浙江省着力打造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的人才集聚高地,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“金名片”,集聚了之江实验室、西湖实验室、良渚实验室等一批省级实验室,聚焦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,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,宁波东方理工大学(暂名)以“高水平、小而精、研究型”为定位,由诺贝尔奖得主牵头创办,探索“学术特区”办学模式,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,全省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300余个,其中国家级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,为促进人才下沉基层,浙江省实施“山海协作”人才工程,推动杭州、宁波等发达城市与衢州、丽水等山区海岛县建立人才帮扶机制,通过“科技特派员”“专家服务团”等形式,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,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,丽水市通过“绿谷精英”计划,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广生态农业技术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
在产才融合路径上,浙江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准培养人才,数字经济是浙江的“一号工程”,全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,支持浙江大学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,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,开展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,阿里巴巴、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联盟,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,年培训数字经济人才超10万人次,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,实施“浙派工匠”培育工程,建设10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,开展“金蓝领”职业技能竞赛,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50万人以上,温州聚焦传统产业升级,建立鞋业、电气等产业人才学院,通过“师傅带徒”“技能大师工作室”等模式,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,浙江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推进中高职一体化、职教高考改革,构建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,让更多青年通过技能成才、技能致富。
在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方面,浙江省着力打造“热带雨林式”人才生态系统,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推出人才服务“一件事”集成办理,实现户籍、住房、子女入学等事项“一网通办”,为人才提供“店小二”式服务,实施“浙里英才”专项计划,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800万元购房补贴、最高500万元创业资助,建设人才共有产权房、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,累计建成人才住房100万套以上,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,设立“浙江杰出人才奖”“西湖友谊奖”等荣誉奖项,表彰为浙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,讲好浙江人才故事,浙江省注重人才创新创业支持,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人才创业基金,建立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机制,为人才创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,杭州未来科技城、宁波甬江人才创新区等平台推行“先赋权后分红”“技术入股”等激励政策,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。
相关问答FAQs:
-
问:浙江省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?
答:浙江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,实施“青年拔尖人才”“新锐青年人才”等专项计划,给予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最高50万元启动经费和稳定支持政策,在高校推行“青年卓越人才”培养计划,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、当主角,设立“青年人才驿站”,为来浙求职创业的青年提供3个月免费住宿和就业创业指导,降低青年人才来浙发展门槛,通过“西湖青年学者”“钱塘江学者”等项目,鼓励青年人才开展原创性、引领性研究,营造“青年人才挑大梁”的良好氛围。 -
问:浙江省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人才培养效率?
答:浙江省依托“数字浙江”建设优势,打造“浙里人才”数字化平台,整合人才政策、项目申报、服务对接等功能,实现人才工作“一屏掌控”,开发“人才码”应用,集成人才服务、政策兑现、社交互动等场景,目前全省发放人才码超200万张,提供精准服务超500万人次,在人才培养领域,推广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培训模式,通过“浙学在线”平台开设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等精品课程,年培训人才超200万人次,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才供需动态,建立“产业人才需求指数”,指导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,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