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动新时代人社工作,需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聚焦就业、社保、人才、劳动关系等核心领域,以创新驱动、服务优化、法治保障为抓手,构建更高质量、更充分、更公平的就业体系,完善覆盖全民、统筹城乡、公平统一、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,打造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支撑,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筑牢民生之本
就业是最大的民生,要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将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一是强化政策协同,落实财政、货币、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,支持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主体,扩大就业容量,二是聚焦重点群体,实施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、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推进行动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提升就业能力,三是创新就业服务,构建“互联网+就业”服务体系,搭建智能化招聘平台,推行“直播带岗”“社区微业”等新模式,实现岗位精准匹配,四是支持新就业形态,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政策,推动平台企业为从业者缴纳工伤保险,保障合法权益。
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织密民生安全网
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,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,增强公平性和可持续性,一是推进法定人群全覆盖,以农民工、灵活就业人员、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,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范围,实现“应保尽保”,二是深化制度改革,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,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;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;推动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,提高保障水平,三是提升服务效能,推进“社保卡一卡通”工程,实现跨省通办、全程网办,简化参保、转移、待遇申领等流程,让群众“少跑腿、好办事”。
实施人才强国战略,激活发展动能
人才是第一资源,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打造人才集聚高地,一是优化人才引育体系,围绕重点产业、重大项目需求,实施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引进计划,支持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技能人才、青年科技人才,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,破除“四唯”倾向,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,畅通人才发展通道,三是强化人才服务保障,优化人才落户、住房、子女教育、医疗等服务,完善职称评审、技能等级认定制度,营造“近者悦、远者来”的人才环境。
构建和谐劳动关系,维护社会稳定
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要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,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,一是加强劳动标准管理,落实工时、休息休假、劳动报酬等规定,推动企业开展集体协商,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,二是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,推进“调解仲裁+信访”联动,建立“一站式”纠纷化解平台,提高争议处理效率,三是强化劳动保障监察,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,运用“智慧监察”手段,实现违法行为早发现、早处置,维护劳动者薪酬权益。
创新数字人社建设,提升服务效能
数字化转型是人社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趋势,要推进“数字人社”建设,实现服务智能化、便捷化,一是建设统一的人社大数据平台,整合就业、社保、人才、劳动关系等数据资源,实现数据共享、业务协同,二是推广“掌上办”“自助办”,开发人社APP、小程序,实现社保查询、补贴申领、证书验证等高频事项“指尖办”,三是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,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确保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。
通过以上举措,推动新时代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,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。
FAQs
问:如何应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难问题?
答: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难问题,可采取以下措施:一是扩大参保覆盖范围,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户籍限制,允许其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;二是优化参保流程,开通线上参保渠道,实现“一键参保、自动缴费”;三是加强政策宣传,通过社区、新媒体等平台解读参保政策,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识;四是探索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缴费方式,如按月、按季或按年自主选择缴费档次,允许补缴,减轻缴费压力。
问: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?
答: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,需从多方面发力:一是强化就业指导,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,提供“一对一”咨询,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;二是拓宽就业渠道,组织“校园招聘会”“行业专场招聘”,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,支持毕业生到基层、中小企业就业;三是加强技能培训,针对市场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发放培训补贴,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;四是落实就业帮扶,对困难家庭毕业生、残疾毕业生等群体实施“一人一策”帮扶,推荐岗位、提供创业支持,确保就业服务精准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