纠纷发生初期需保持冷静,第一时间启动内部沟通机制,HR应主动联系纠纷双方,分别了解事件经过,注意倾听诉求但不急于表态,避免情绪化回应,此时需做好信息记录,包括时间、地点、涉及人员、关键细节等,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后续处理的依据,对于员工投诉加班费不足的问题,需核实考勤记录、工资条、加班审批流程等客观证据,而非仅凭单方陈述判断。
在明确争议焦点后,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沟通,调解前需准备充分,梳理相关法律法规(如《劳动合同法》中关于加班工资、经济补偿的规定)和企业内部制度,确保调解依据合法合规,调解过程中,HR应保持中立立场,引导双方理性表达,避免指责或偏袒,可采用“换位思考”的方式,例如向员工解释企业因经营困难暂缓调薪的难处,同时向管理层说明员工对薪酬合理性的诉求,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,若涉及多员工纠纷(如集体讨薪),需优先选派代表沟通,避免群体情绪失控,并及时向企业高层和劳动监察部门报备,寻求外部支持。
若调解不成,需引导双方进入协商或仲裁/诉讼程序,协商时,HR可提出具体解决方案,如补发部分工资、调整工作岗位、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等,并明确方案的法律依据和执行时限,员工因未足额缴纳社保提出离职,HR可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8条,协商补缴社保并支付经济补偿,同时说明补缴流程和时限,减少员工疑虑,若员工坚持仲裁或诉讼,HR需配合收集证据,包括劳动合同、工资发放记录、考勤表、规章制度等,并委托法务或律师参与,确保企业应对合法,在整个过程中,需注意沟通方式,避免使用威胁、推诿等语言,防止激化矛盾。
HR需定期复盘纠纷案例,优化管理流程,因绩效考核不明确引发的纠纷,可建议人力资源部修订绩效考核制度,明确考核标准、申诉渠道及结果应用,并向员工公示培训,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争议,加强员工关系管理,通过定期沟通、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,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,从源头上降低劳动纠纷发生率。
无论纠纷结果如何,HR都需做好后续跟进,对于员工,若达成和解,需书面确认协议内容并履行;若员工离职,做好工作交接和社保转移手续,避免遗留问题,对于企业,需反思管理漏洞,完善用工制度,加强对管理层的劳动法律法规培训,提升合规意识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员工因对调岗决定不满提出离职,能否主张经济补偿?
A:需调岗是否合法合理,若企业调岗基于生产经营需要,岗位调整具有必要性(如部门撤销、员工不胜任原岗位),且薪资待遇未作不利变更,则调岗合法,员工离职不能主张经济补偿;若企业未与员工协商一致单方面调降薪资或变更工作地点、性质等,员工可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8条以“未提供劳动条件或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”为由解除劳动合同,并主张经济补偿。
Q2:劳动纠纷仲裁期间,HR需要配合员工调取考勤记录吗?
A:需要,根据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》第36条,仲裁庭有权查阅、复制公司相关材料,包括考勤记录、工资支付凭证等,作为用人单位,HR有义务在仲裁或诉讼中提供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,若故意隐匿、销毁证据,可能承担不利后果(如被推定员工主张成立),HR应在收到仲裁通知后,及时整理并提交客观真实的考勤记录、工资流水等材料,确保程序合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