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后员工返岗率低是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,尤其春节假期较长,员工容易陷入“假期综合征”,同时部分员工可能因老家发展、薪资待遇等原因产生离职念头,要从根本上提高到岗率,企业需从“留心、暖心、安心、用心”四个维度出发,结合人性化管理与系统性策略,构建全流程返岗保障机制。
提前规划:假期前的“留心”铺垫
提高返岗率的关键并非假期后临时抱佛脚,而是假期前的未雨绸缪,企业应在春节前1-2周启动返岗动员与准备工作,通过“沟通+激励+保障”三步,提前锁定员工返岗意向。
精准沟通,摸清员工动态
人力资源部需牵头开展员工返岗意向调研,通过一对一访谈、问卷调研等方式,重点了解员工假期安排、返岗顾虑(如交通、家庭、职业发展等),针对有离职倾向的员工,由直属上级或HR进行深度沟通,了解其核心诉求,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(如调整岗位、薪资协商等),对于因老家有发展机会犹豫的员工,可介绍企业异地分支机构的晋升通道;对于因孩子年幼无人照看的员工,可探讨弹性工作制的可能性。
强化激励,明确返岗“甜头”
除常规年终奖外,企业可设置“早返岗专项奖励”,激发员工积极性。
- 阶梯式红包:正月初五前返岗发放800元,初八前发放500元,正月十五前发放300元;
- 工龄补贴:返岗后满1个月额外给予500-2000元不等的工龄奖金;
- 福利升级:为首批返岗员工提供免费体检、节日礼品卡或额外年假天数。
保障先行,解决后顾之忧
针对异地员工,可提前协调返岗交通资源,如包车接送、报销往返路费(凭车票补贴,最高不超过1000元/人);对于留守员工,可安排“留岗过年礼包”(含年货、红包、春节活动等),营造“企业如家”的氛围。
假期中:情感联结的“暖心”维系
春节假期是员工与家人团聚的重要时期,企业若能通过“非功利性”的情感关怀,可有效增强员工归属感,降低假期离职率。
节日祝福“不打烊”
通过企业公众号、员工群等渠道,在除夕、初一、元宵节等关键节点发送定制化祝福,为员工家庭录制“新春祝福视频”,或邮寄手写贺卡+企业定制春联,针对一线员工无法回家的情况,管理层可到岗慰问,共进年夜饭,让员工感受到“被需要”。
关怀举措“精准化”
建立员工家庭档案,对有老人需照顾、子女教育等实际困难的员工,提供“一对一”帮扶,为员工子女赠送“成长礼包”(含绘本、文具、线上课程兑换码);为员工父母邮寄“健康礼包”(含血压计、常用药、体检优惠券),这些细节关怀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人文温度,从而更愿意返岗。
企业活动“线上化”
组织线上互动活动,如“家庭春晚”征集、春节摄影大赛、线上猜灯谜等,设置小额奖品(如购物卡、电影票),鼓励员工及家属参与,既能丰富假期生活,又能通过员工社交圈传递企业文化,间接提升返岗意愿。
返岗后:高效过渡的“安心”保障
员工返岗初期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工作效率低等问题,企业需通过“环境优化+流程引导+心理疏导”,帮助员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。
环境营造“仪式感”
在办公区布置春节氛围(如灯笼、福字、年画),设置“返岗欢迎区”,摆放茶歇、水果,为每位员工准备“返岗礼包”(含笔记本、笔、企业周边等),部门可召开简短的“开工动员会”,明确新年目标与团队计划,让员工快速找回工作节奏。
流程引导“清晰化”
制定《返岗工作指引》,通过表格形式明确返岗后3天的核心任务:
时间 | 核心任务 | 责任人 | 支持资源 |
---|---|---|---|
返岗首日 | 提交假期总结、明确本周优先级 | 直属上级 | 工作计划模板、任务清单 |
返岗次日 | 参与部门复盘会、对接项目进度 | 项目经理 | 项目文档、沟通群 |
返岗第三天 | 制定个人Q1目标、确认所需支持 | HR+直属上级 | 目标管理工具、培训资源 |
简化返岗手续,如线上提交健康承诺、系统一键激活权限等,减少员工事务性负担。
心理疏导“常态化”
针对“假期综合征”,可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专题讲座,分享“节后收心技巧”;部门领导可定期与员工进行1对1沟通,了解其工作状态与情绪变化,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离职,对于返岗后仍显消极的员工,可安排短期“弹性工作制”(如远程办公1-2天),逐步调整适应。
长效机制:职业发展的“用心”规划
提高返岗率的核心在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长期认可度,企业需从“留人”向“留心”转变,构建清晰的职业发展体系。
薪酬福利“竞争力”
年后可启动年度薪酬普调,调整幅度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(10%-15%),并针对核心岗位、绩优员工设置专项奖金,福利方面,增加“父母赡养补贴”“子女教育基金”“租房补贴”等,解决员工实际生活压力。
晋升通道“透明化”
公布年度晋升计划与标准,明确“管理序列+专业序列”双通道晋升路径,让员工看到“努力就有回报”,技术岗员工可通过“助理工程师-工程师-高级工程师-技术专家”晋升,管理岗可通过“主管-经理-总监”晋升,每个层级对应清晰的职责与薪酬范围。
培训体系“系统化”
制定年度培训计划,涵盖新员工入职培训、技能提升培训、领导力培训等,鼓励员工参与外部课程学习,并给予学费补贴(最高5000元/年),为返岗员工开设“年度目标达成工作坊”,帮助其拆解目标、提升执行效率。
相关问答FAQs
Q1:针对年后“跳槽高峰期”,企业如何通过法律手段降低员工流失率?
A:企业需提前与员工签订《服务期协议》,明确专项培训服务期、违约金计算方式(不超过培训费用),但需注意违约金不得超过员工剩余服务期应付的培训费用,在劳动合同中约定“竞业限制条款”(仅限于高级管理人员、高级技术人员等),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按月给予经济补偿(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30%),企业应规范离职流程,要求员工提前30日书面通知,工作交接完成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,避免因手续纠纷影响团队稳定性。
Q2:如何判断员工有离职倾向?企业应如何应对?
A:员工离职前通常有以下表现:①频繁请假或迟到早退,工作积极性下降;②对团队活动、会议参与度降低,沟通减少;③开始清理办公物品,或频繁询问薪资、年假结算等细节;④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求职信息或吐槽工作,针对此类员工,直属上级应及时沟通,了解其真实诉求(如薪资不满、工作压力、职业发展瓶颈等),若属于企业可解决的范畴(如调整薪资、优化工作内容),应尽快落实;若员工去意已决,需做好工作交接与离职面谈,了解离职原因,优化后续管理策略,同时避免负面情绪扩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