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拓网

如何高效整合城市人力资源?关键方法与案例分享有哪些实用技巧?

在城市中集中人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需要结合政策引导、产业布局、资源整合等多维度策略,既要吸引外部人才流入,也要激发本地人才活力,形成“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的人力资源集聚效应,从实践来看,可从以下关键路径推进:

以产业集聚为核心,构建人力吸附“强磁场”

产业是人力集聚的根基,需围绕城市主导产业和新兴赛道,打造“产业-人才-城市”良性循环,通过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园区、现代服务业示范区,定向引进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,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以杭州为例,依托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产业,吸引了大量互联网技术人才和运营人才,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业人员超160万人,占全市就业人口的25%以上,具体实施中,可建立“产业需求清单”与“人才供给清单”动态匹配机制,对重点产业给予税收优惠、用地保障等政策倾斜,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,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,缩短人才适配周期。

优化政策供给,降低人才流入“门槛”

政策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,需从住房、落户、子女教育等关键痛点入手,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,在落户政策上,可推行“零门槛”落户或“学历+技能”双导向落户制度,例如西安实行全日制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“秒批”,两年新增落户超100万人,在住房保障上,通过建设人才公寓、提供购房补贴、发放租房券等方式,降低人才居住成本,如深圳对杰出人才最高给予800万元购房补贴,形成“引才磁场”,还需完善子女教育、医疗保障、配偶就业等配套服务,解决人才后顾之忧,苏州工业园区为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入学保障,2023年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流率同比增长35%。

强化平台建设,搭建人才发展“强载体”

优质的发展平台是人才实现价值的关键,需打造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平台,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,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,对获批平台给予资金奖励,如对新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次性资助5000万元;鼓励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、中试基地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武汉东湖高新区依托光谷实验室,集聚了3000余名科研人才,孵化出200余家科技型企业,可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、行业峰会等活动,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,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年均吸引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项目参赛,促成人才与资本精准对接。

营造宜居环境,增强人才归属“软实力”

城市宜居度直接影响人才留存率,需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发力,交通方面,优先建设地铁、快速路等立体交通网络,实现职住平衡,如成都地铁运营里程达578公里,覆盖90%以上的主城区人口;生态方面,打造“公园城市”和“绿道系统”,提升城市绿化率和空气质量,杭州西湖区通过“生态+人才”模式,吸引30余名院士及其团队入驻;文化方面,丰富博物馆、图书馆、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,举办音乐节、艺术展等活动,增强城市文化包容性和活力,还需优化营商环境,简化行政审批流程,为人才创业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,如上海推行“一网通办”,人才创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。

完善服务机制,提升人才管理“精细化水平”

建立高效的人才服务机制,需从“被动服务”转向“主动关怀”,可设立“人才服务专员”,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、项目申报、生活配套等全流程服务;建立人才评价“绿色通道”,对特殊人才实行“一事一议”,不唯论文、不唯职称,注重实际贡献;搭建人才交流社群,定期组织行业沙龙、技术研讨等活动,促进人才思想碰撞与合作,广州建立“天河人才港”,整合120余项服务功能,年服务人才超50万人次,人才满意度达98%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城市在集中人力时,如何平衡“高精尖”人才与普通技能人才的引进?
A1:需构建“金字塔”型人才结构,既引进领军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,带动产业升级,也重视技能型、实用型人才培养,通过专项计划引进院士、行业领军人才等“塔尖”人才;实施“技能人才振兴计划”,在职业院校增设与城市产业匹配的专业,给予企业培训补贴,鼓励“师带徒”模式,形成“塔基”人才储备,东莞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技能人才培养,2023年技能人才总量达180万人,支撑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
Q2:中小城市如何与大城市竞争,实现人力有效集中?
A2:中小城市需发挥“比较优势”,避免与大城市同质化竞争,一是聚焦细分领域,打造“小而精”的特色产业集群,如福建晋江聚焦体育用品产业,吸引全国相关领域人才集聚;二是利用成本优势,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生活成本,如房价仅为一线城市1/3;三是强化情感联结,出台“乡贤回归”计划,通过亲情、乡情吸引本地籍人才返乡创业,同时提供“柔性引才”政策,允许人才“周末工程师”“项目合作”等灵活方式服务地方,实现“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”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投诉邮箱:m4g6@qq.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tuowang.com/portal/21038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