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转办在审查干部档案时,需遵循“全面、客观、严谨、细致”的原则,通过系统核查材料真实性、完整性和逻辑性,确保干部身份、经历、功绩等信息准确无误,为军转干部安置提供可靠依据,审查工作通常分为初步审核、重点核查、综合研判三个阶段,涵盖材料分类、信息比对、问题核实等多个环节。
初步审核:材料完整性核对
军转办首先接收军转干部档案,由专人进行清点登记,确保档案材料齐全,根据《干部档案工作条例》,军队干部档案应包含干部履历、任免、军衔、教育、培训、考核、奖惩、工资、党团、出国(境)等核心材料,具体包括:
- 身份类材料:入伍登记表、军官任免审批表、军官军衔晋升报告表等,确认干部来源、入伍时间、军官身份合法性;
- 经历类材料:干部履历书、职务任免审批材料、军校毕业证书(或学历认证)、培训经历证明等,梳理干部成长轨迹;
- 功绩类材料:立功受奖登记表、表彰通报、作战或重大任务证明材料等,量化干部贡献;
- 其他材料:党团材料、工资调整审批表、配偶及子女随军材料等,辅助了解家庭情况。
若发现材料缺失(如关键年度考核表未归档),军转办需及时向原部队发函补充,注明缺失材料的名称、时间及必要性,确保档案“应归尽归”。
重点核查:信息真实性与逻辑性审查
在材料齐全基础上,军转办对关键信息进行交叉核验,重点审查“三一致”原则(档案材料、信息登记、实际表现一致),具体包括:
(一)身份与经历信息核查
- 入伍时间与军龄计算:核对入伍登记表、军官任免审批表的签署日期,与工资表中军龄记录是否匹配,避免“兵龄”计算错误(如虚报入伍时间导致军龄过长);
- 职务与军衔晋升逻辑:核查职务任免审批材料的时间顺序,确保军衔晋升符合“逐级晋升”规定(如中校晋升上校需满足最低任职年限);
- 学历与培训经历真实性:通过学信网验证军校学历,核查培训结业证书与干部履历书的记载是否一致,防止“假学历”“虚假培训”问题。
(二)功绩与奖惩材料审查
- 立功受奖依据:核对立功受奖登记表、表彰通报及原始证明材料(如作战命令、任务鉴定表),确保奖励级别、事由、审批程序合规(如个人三等功需有师级以上政治机关审批文件);
- 处分材料合规性:查阅处分决定、复查结论等材料,确认处分程序是否符合《纪律条令》,处分是否已解除(影响期未满的需如实标注)。
(三)时间逻辑矛盾排查
通过表格比对关键时间节点,避免信息冲突:
| 材料类型 | 核查要点 | 常见问题 |
|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干部履历书 | 职务变动时间与任免材料是否一致 | 职务“平级调动”未办理任免手续 |
| 工资审批表 | 工资档次调整与职务晋升时间是否匹配 | 晋职后未及时调整工资档次 |
| 党团材料 | 入党(团)时间与审批材料是否同步 | 入党志愿书填写时间早于审批时间 |
综合研判:问题处理与结论出具
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,军转办根据性质分类处理:
- 轻微瑕疵(如材料填写笔误、个别日期涂改):由原部队出具情况说明并盖章确认,不影响档案整体效力;
- 重大疑点(如身份信息存疑、功绩材料造假):暂停审查,联合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核实,问题不明确前暂缓安置;
- 特殊情况(如档案年代久远材料缺失):由原部队提供书面证明并附调查说明,经军转办集体研究后认定。
审查完成后,军转办形成《军转干部档案审查报告》,标注档案等级(优秀、合格、基本合格、不合格),连同档案一并移交安置小组,作为岗位分配、职级确定的重要依据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军转干部档案中缺少关键材料(如军官转业审批表),如何处理?
A:军转办收到档案后,若发现军官转业审批表等核心材料缺失,将立即向原部队政治工作部门发函《档案材料补充通知书》,明确材料名称、缺失原因及补充时限,原部队需在15个工作日内反馈补充材料,逾期无法补充的,由原出具单位出具《情况说明》并加盖公章,注明材料缺失原因及真实性承诺,军转办结合《情况说明》及其他材料综合研判,若不影响干部身份认定,可继续安置程序;若导致身份存疑,暂缓安置并督促补充。
Q2:档案中显示干部曾受过纪律处分,但处分决定未归档,是否影响安置?
A:若档案中仅有处分提及(如干部履历书“奖惩”栏注明“受警告处分”),但无正式处分决定书及复查材料,军转办需向原部队核实处分的真实性,原部队需提供处分文件复印件(加盖公章)及解除处分的证明(如适用),若处分已过影响期且未发现其他违规问题,不影响正常安置;若处分正在影响期内或存在违纪行为未查清,需暂缓安置并进一步调查,确保安置工作合规、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