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拓网

医务人员如何保护自己?有哪些实用的防护措施和注意事项?

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工作中,面临着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,保护自身安全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需要,更是保障医疗工作持续开展、维护患者健康的前提,医务人员需从个人防护、操作规范、健康监测、心理调适等多维度采取综合措施,构建全方位的自我保护体系。

强化个人防护,落实标准预防

个人防护是保护医务人员的第一道防线,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,将所有患者的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、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进行防护,根据暴露风险等级正确选择个人防护用品(PPE),如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时需穿戴工作服、帽子、医用防护口罩、手套等,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时需加穿防护服、护目镜或防护面屏,掌握PPE的正确穿脱流程,穿脱过程中避免污染,脱卸时需特别注意手卫生,逐件依次脱卸并立即进行手消毒,在日常工作中需保持手卫生,严格执行“七步洗手法”,在接触患者前后、进行无菌操作前、接触患者体液后等关键环节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或流动水洗手,手部有明显污染时需使用流动水洗手。

规范操作流程,减少暴露风险

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核心,在进行注射、采血、手术等操作时,需保证环境光线充足、空间宽敞,避免锐器伤的发生,禁止双手回套针帽,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弃置于锐器盒内,且锐器盒装满不超过3/4;传递锐器时采用“非接触式”传递,或使用容器传递,在呼吸道传染病诊疗过程中,需遵循“分区管理”原则,清洁区、潜在污染区、污染区划分明确,人员、物品流向合理,避免交叉感染,对于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,应尽早采取隔离措施,在负压隔离病房或通风良好的独立诊室进行诊疗,减少病原体扩散风险。

做好健康监测,建立免疫屏障

医务人员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,每日监测体温及呼吸道症状,出现发热、咳嗽、乏力等症状时,应及时报告并暂停工作,避免带病上岗,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,接种相关疫苗,如乙肝疫苗、流感疫苗、新冠疫苗等,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特异性抗体,降低感染风险及感染后重症发生率,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且未接种疫苗的医务人员,需及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检测抗体水平,确保免疫效果,需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,包括肝功能、胸片等,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。

加强环境管理,落实消毒隔离

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,每日诊疗前后需对诊室、治疗室、病房等区域进行湿式清洁,地面、物表使用含氯消毒剂或75%酒精进行擦拭消毒,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、听诊器、血压计袖带等需增加消毒频次,空气消毒方面,自然通风每日至少2次,每次30分钟,无法通风时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,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同样关键,感染性废物、损伤性废物、病理性废物等需严格按照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》进行分类收集、暂存、转运,避免医疗废物的流失和污染。

注重心理调适,保持积极心态

高强度、高风险的工作环境易导致医务人员出现焦虑、紧张、疲劳等心理问题,需学会自我心理调节,通过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,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,避免过度劳累;在工作之余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适度运动等方式放松身心,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,医疗机构应建立心理支持系统,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,提供心理咨询渠道,帮助医务人员缓解压力,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状态。

强化培训演练,提升应急能力

医疗机构需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,内容包括个人防护用品使用、职业暴露后处理、传染病诊疗规范等,确保每位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技能,通过模拟演练(如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演练、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处置演练)提升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,确保在真实场景中能够迅速、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,减少感染风险。

以下是相关问答FAQs:

问1: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应如何紧急处理?
答:发生锐器伤后,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,避免挤压伤口局部,同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,冲洗时间至少5分钟;用75%酒精或0.5%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,并包扎伤口,随后向科室负责人报告,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,尽快前往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相关科室进行评估,根据暴露源情况(如是否为乙肝、丙肝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)及暴露者免疫状态,在专家指导下采取预防性用药(如乙肝免疫球蛋白、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)并定期随访监测。

问2:在日常工作中,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升级个人防护等级?
答:需根据患者的传播风险、操作类型及暴露风险综合判断,当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(如肺结核、麻疹)患者时,需佩戴N95或KN95医用防护口罩,加穿防护服、护目镜或防护面屏;进行气管插管、吸痰、雾化治疗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,无论患者是否确诊传染病,均需采取空气隔离措施,使用高级别个人防护用品;当接触大量体液、血液或处理高传染性患者时,需根据医院感染防控指引升级防护级别,必要时在负压环境下操作,并及时向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咨询确认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投诉邮箱:m4g6@qq.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tuowang.com/portal/26770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