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拓网

每天的请假率具体是怎么计算出来的?

每天的请假率是衡量员工出勤情况的重要指标,通过量化请假数据帮助企业或机构分析团队稳定性、工作效率及潜在管理问题,其计算方法基于明确的统计周期、数据范围和公式逻辑,具体操作需结合实际场景进行调整,以下从核心定义、计算步骤、数据来源、注意事项及实际应用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说明。

请假率的核心定义与公式逻辑

请假率是指在特定统计周期内,员工请假总天数占应出勤总天数的比例,通常以百分比形式呈现,其核心公式为:

请假率 =(统计周期内员工请假总天数 ÷ 统计周期内员工应出勤总天数)× 100%

公式中,“请假总天数”需包含所有类型的假期(如事假、病假、年假、婚假、产假等),且通常按自然天计算(如请假1天即为1天,无需区分工作日与非工作日);“应出勤总天数”则指在统计周期内,员工需工作的法定或约定天数,需扣除法定节假日、周末及公司统一安排的调休日等。

计算请假率的详细步骤

明确统计周期

请假率的计算需基于固定周期,常见周期包括:

  • 日请假率:单日数据,适用于监控当日异常出勤情况(如突发大规模请假)。
  • 周请假率:自然周(周一至周日),适用于短期考勤分析。
  • 月请假率:自然月(1日至月末),是最常用的周期,便于与月度绩效、薪酬核算挂钩。
  • 年请假率:自然年(1月1日至12月31日),适用于年度人力稳定性评估。

以“月请假率”为例,统计周期为当月1日至最后一日。

确定统计范围

需明确统计对象是全体员工、特定部门还是某一岗位群体,避免数据偏差。

  • 全员范围:适用于公司整体考勤管理评估。
  • 部门范围:如“销售部月请假率”,用于对比部门间工作负荷差异。
  • 个体范围:针对员工个人,如“张三年度请假率”,用于个人绩效考核参考。

统计请假总天数

请假总天数需汇总所有员工的请假记录,且需注意以下细节:

  • 请假类型:无论何种假期(带薪如年假、产假,或无薪如事假),均需计入请假天数(法定年假、婚假等带薪假期虽不影响薪酬,但仍属于“未出勤”状态,需纳入统计)。
  • 请假时长:按自然天计算,不足1天的部分需折算(如迟到早退累计2小时按0.5天计算,具体折算标准需参照公司考勤制度)。
  • 特殊情况:员工入职/离职当月的请假天数,需按实际在职天数比例折算(如某员工15日入职,当月请假2天,则请假天数按2天计算,应出勤天数按当月剩余工作日计算)。

计算应出勤总天数

应出勤总天数是统计周期内员工“理论上需要工作的天数”,计算公式为:

应出勤总天数 = 统计周期内自然日总数 - 法定节假日天数 - 周末天数 - 公司统一调休天数

以2023年10月(自然月)为例:

  • 自然日总数:31天
  • 法定节假日:国庆节3天(10月1日-3日)
  • 周末:8天(10月7日、8日、14日、15日、21日、22日、28日、29日)
  • 公司统一调休:假设无调休
    则当月应出勤总天数 = 31 - 3 - 8 = 20天(若为全员统计,需乘以员工人数;若为部门统计,需乘以部门员工人数)。

代入公式计算

将请假总天数与应出勤总天数代入公式,即可得到请假率,某部门10月有10名员工,请假总天数为15天,应出勤总天数为10人×20天=200天,则该部门10月请假率 =(15÷200)×100% = 7.5%。

数据来源与统计工具

请假率的准确性依赖于可靠的数据来源,常见数据渠道包括:

  • 考勤系统:企业使用的电子考勤软件(如钉钉、企业微信、OA系统)可自动记录请假数据,生成请假审批记录,减少人工统计误差。
  • HR台账:人力资源部门维护的员工考勤表、请假单纸质或电子档案,适用于无考勤系统的小型企业。
  • 薪酬核算表:薪酬部门每月统计的请假扣款记录,可反向验证请假天数(需注意带薪假期不扣款,需单独区分)。

为提高效率,建议使用Excel或专业HR软件进行数据汇总,Excel可通过“数据透视表”功能,按部门、请假类型等维度快速统计请假总天数,结合日期函数计算应出勤天数,最终生成请假率报表。

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

  1. 区分“请假率”与“缺勤率”
    请假率包含所有已审批的假期(带薪/无薪),而缺勤率通常指未经批准的旷工(需按公司制度单独处理,不计入请假率)。

  2. 避免“自然日”与“工作日”混淆
    请假天数按自然天计算,但应出勤天数需扣除周末及节假日,例如员工请年假5天,若包含1个周末,实际请假天数仍为5天,但应出勤天数需减去该周末。

  3. 特殊假期处理
    产假、工伤假等长期假期需纳入统计,但若涉及政府补贴(如生育津贴),可单独标注分析,不影响请假率计算。

  4. 数据时效性
    请假率需在统计周期结束后及时计算(如次月5日前完成上月数据统计),避免数据滞后导致管理决策失误。

请假率的应用场景

请假率不仅是考勤指标,更可服务于多维度管理需求:

  • 人力资源规划:若某部门月请假率持续高于15%,可能提示工作负荷过重或人员稳定性不足,需优化排班或招聘补充。
  • 成本控制:无薪假期过多会导致人力成本上升,通过请假率分析可识别滥用事假的员工,加强假期管理。
  • 员工关怀:病假率异常升高可能反映团队健康问题,企业可组织体检或健康讲座。

示例:月请假率计算表格

以某公司“市场部”2023年10月数据为例,请假率计算过程如下:

统计周期 2023年10月1日-31日
部门员工人数 8人
请假类型及天数 事假:3天;病假:5天;年假:2天
请假总天数 3+5+2=10天
当月自然日总数 31天
法定节假日 3天(10月1日-3日)
周末天数 8天
应出勤总天数 8人×(31-3-8)=8×20=160天

月请假率 =(10÷160)×100% = 6.25%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员工入职当月的请假天数如何计算?
解答:员工入职当月的请假天数按实际请假天数计算,无需折算;应出勤天数则按“当月实际工作日”计算(即从入职日到月末的自然日总数扣除入职日后的周末及节假日),某员工10月15日入职,当月请假1天(10月20日),10月15日-31日实际工作日为12天(扣除10月21日、22日周末及10月1日-3日节假日,但入职日已过节假日,故仅扣除周末),则当月请假率 =(1÷12)×100%≈8.33%。

问题2:带薪年假(年假)是否计入请假率?
解答:是的,带薪年假属于已审批的假期,员工虽在休假期间正常领取薪酬,但实际未到岗工作,因此需计入请假总天数,请假率的核心是“未出勤比例”,而非“是否影响薪酬”,因此所有类型的假期(带薪/无薪)均需纳入统计,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投诉邮箱:m4g6@qq.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tuowang.com/portal/27062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