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事在与员工谈矛盾时,核心目标是客观了解情况、化解冲突、修复关系,同时确保符合公司规章制度,整个过程需要兼顾理性与共情,既要维护员工权益,也要保障团队稳定,具体可从以下步骤展开:
准备阶段:明确目标与信息
在沟通前,人事需充分准备,避免盲目介入,明确矛盾的核心问题——是工作分歧、沟通不畅,还是个人情绪积压?可通过初步了解矛盾双方(当事人、同事、直属领导)的陈述,梳理时间线、关键事件及各方诉求,避免信息片面,设定沟通目标:是解决具体问题(如工作分配不均),还是修复关系(如同事间信任破裂)?选择合适的沟通环境,确保私密、安静,避免被打扰,让员工感到安全。
开场阶段:建立信任与安全感
沟通开始时,人事需以中立、开放的态度打破僵局,避免直接指责或评判,可通过“我注意到最近团队中关于XX事情有些不同的反馈,想和你聊一聊,了解你的真实想法”等话术,引导员工放下戒备,明确沟通的保密性原则(除涉及违规违法内容外),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,愿意坦诚表达,面对情绪激动的员工,可先倾听其宣泄,用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“这件事让你感到委屈,对吗”等共情语言,稳定其情绪。
倾听与核实质阶段:全面收集信息
员工表达时,人事需专注倾听,避免打断,通过点头、眼神交流等肢体语言传递关注,适时提问澄清细节,你提到‘同事不配合’,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况吗?”“你觉得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”提问时需避免引导性语言(如“你是不是觉得领导偏心?”),而是用开放式问题挖掘事实,对于关键信息,需复述确认,你的意思是,因为项目分工不明确,导致你重复做了很多工作,是这样吗?”,确保理解无误。
若矛盾涉及多方,可对比不同方的陈述,找出分歧点,员工A认为任务分配不公,员工B则认为A能力不足无法胜任,此时需进一步核实任务标准、过往绩效等客观依据,避免仅凭主观判断。
分析与引导阶段:聚焦解决方案
在掌握事实后,人事需引导员工从“情绪对抗”转向“问题解决”,可先梳理矛盾的根源——是流程漏洞(如考核标准模糊)、沟通机制缺失(如例会未同步信息),还是个人认知偏差(如对职责理解不一致)?若矛盾源于任务分配,可共同回顾岗位说明书,明确职责边界;若为沟通问题,可建议建立定期反馈机制。
引导员工换位思考,如果你是对方,在那种情况下可能会有什么感受?”,帮助其理解他人立场,减少对立情绪,鼓励员工提出解决方案,而非被动等待人事裁决,你觉得怎么做能改善现在的情况?”“你希望我或公司提供哪些支持?”,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与参与感。
达成共识与跟进阶段:明确责任与行动
沟通后,需总结双方共识,形成具体行动计划,明确“谁做什么”“何时完成”。“双方同意每周五下班前同步项目进展,人事将在下周前完善任务分配流程,并每月收集一次团队反馈”,对于需公司层面解决的问题(如制度调整),人事需及时跟进进度,并向员工反馈。
关注矛盾后的关系修复,可安排双方在合适时机(如情绪平复后)进行面对面沟通,或在后续工作中创造协作机会,逐步重建信任,若矛盾涉及违规行为(如职场霸凌),需按公司制度严肃处理,并保护受害者权益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员工拒绝沟通或情绪激动时,人事该如何处理?
A:若员工拒绝沟通,可先暂停谈话,说明沟通的目的(如“不是追究责任,而是一起解决问题”),并给予员工时间思考,后续可通过邮件、第三方(如其信任的同事)转达沟通意愿,若员工情绪激动,需先安抚情绪,我理解你现在很生气,我们先冷静一下,等你想好了再聊”,避免在激动时讨论问题,待其情绪平复后再重新沟通。
Q2:矛盾涉及直属领导时,人事如何保持中立?
A:当矛盾一方为领导时,人事需避免“偏袒管理层”的预设,先分别听取双方陈述,客观核实事实(如邮件记录、工作成果数据等),沟通领导时,聚焦“行为影响”而非“个人评价”,员工反映任务分配时未提前沟通,导致工作延误,我们如何优化流程?”而非“你为什么不听员工意见?”,明确领导的管理责任(如需加强团队沟通),也支持其合理的工作安排,确保公平公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