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,也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关键阶段,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在服务国家战略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,面对新形势新要求,国企发展需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聚焦主责主业,深化改革创新,提升核心竞争力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聚焦主责主业,服务国家战略大局
国有企业需牢牢把握“国之大者”,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,在关系国家安全、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,国企要发挥“压舱石”作用,加大在能源、资源、粮食、国防科技等领域的投入,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,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乡村振兴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,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、绿色低碳转型、民生保障等领域积极作为,在新能源领域,国企应加快风电、光伏、储能等产业发展,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;在数字经济领域,推动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,培育新增长点。
深化国企改革,激发内生动力活力
改革是国企发展的根本动力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需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,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,健全法人治理结构,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,聚焦“一增一稳四提升”目标(即增利润、增营收,资产负债率稳定在合理水平,净资产收益率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、全员劳动生产率、营业现金比率稳步提升),优化国有资本布局,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,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,需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,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完善差异化薪酬分配和中长期激励机制,充分调动核心骨干人才和员工的积极性、创造性。
强化创新驱动,提升核心竞争力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国企需加大研发投入,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,攻克关键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问题,在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突破一批自主可控的技术成果,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,推动管理模式、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,利用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实现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,通过建设智能工厂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,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;通过发展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等新业态,拓展市场空间。
优化布局结构,推动高质量发展
国企发展需坚持有进有退、有所为有所不为,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主业企业集中,通过专业化整合、并购重组等方式,减少同质化竞争,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,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,引入高匹配度、高认同感、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,转换经营机制,放大国有资本功能,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,国企需带头落实“双碳”目标,推动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优化升级,发展绿色制造、循环经济,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,加强境外投资风险防控,推动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。
坚持党的领导,强化党建引领保障
坚持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是国企发展的根本保证,需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,完善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领导体制,确保党组织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,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,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健全监督体系,强化对“关键少数”和重点领域的监督,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。
国企“十四五”发展重点领域与举措概览
| 重点领域 | 核心举措 | 预期目标 |
|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服务国家战略 | 加大能源、资源等关键领域投入;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;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|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;推动区域协调发展;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|
| 深化改革 |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;优化国有资本布局;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;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| 转换经营机制;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;增强企业活力 |
| 创新驱动 | 加大研发投入;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;推动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;培育创新型企业 | 突破核心技术;提升产业基础能力;培育新增长点 |
| 绿色低碳发展 |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;发展清洁能源;推广绿色制造;发展循环经济 |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;打造绿色产业链 |
| 党建引领 | 完善党组织治理机制;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;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;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| 确保正确发展方向;凝聚发展合力;提供政治保障 |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企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?
解答:国企需将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,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通过深化改革、创新驱动提升盈利能力,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奠定基础;在保障民生、稳定就业、应急保供、乡村振兴、绿色发展等领域主动作为,例如在疫情防控中保障物资供应,在偏远地区投资建设基础设施,通过产业帮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,完善社会责任考核机制,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企业绩效评价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。
问题2: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,国企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?
解答:国企需统筹发展和安全,构建风险防控体系,一是加强风险研判,建立健全覆盖投资、金融、法律、运营等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,对境外投资开展严格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;二是优化全球布局,聚焦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重点国家,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,实现本土化经营;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减少对外部技术和供应链的依赖;四是加强合规管理,遵守国际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,树立负责任的国际企业形象,通过以上举措,国企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