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定岗位编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,它直接关系到组织架构的合理性、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,岗位编制的确定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,而是一个基于战略、业务、数据等多维度综合分析的系统工程,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流程,确保编制的准确性、合理性和动态适应性。
明确岗位编制的核心理念是“以事定岗、以岗定人、以人定责、以责定编”,这意味着岗位编制的出发点是企业需要完成的“事”,即业务目标和运营需求,而非单纯的人员数量,确定岗位编制的第一步是深入理解企业战略,企业战略是岗位编制的顶层设计,决定了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业务领域,若企业战略为“市场扩张”,则销售、市场、区域管理等相关岗位的编制需求可能会增加;若战略为“技术创新”,则研发、技术攻关等岗位的编制需求会相应提升,人力资源部门需与战略部门紧密合作,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业务目标和部门职责,为岗位编制的确定提供方向性指导。
进行组织架构梳理与业务流程分析是基础,岗位编制依附于组织架构,组织架构的层级、部门设置及职责分工直接影响岗位的设置和数量,需对企业现有组织架构进行审视,确保其与战略匹配,是否存在架构重叠、职责不清、层级过多等问题,在此基础上,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,识别流程中的关键节点、活动以及所需的人力资源投入,通过绘制业务流程图,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流程环节由哪个岗位负责,是否存在流程瓶颈或冗余环节,从而判断现有岗位设置是否合理,是否需要新增、合并或取消岗位,对于重复性高、可替代性强的环节,可考虑通过优化流程或引入技术手段来减少岗位需求;对于新增业务或流程瓶颈,则需相应增加岗位编制。
是工作量测算与数据分析,这是确定岗位编制的核心环节,常用的方法包括劳动定额法、历史数据分析法、行业对标法等,劳动定额法适用于生产操作类岗位,通过科学测定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标准,结合总工作量目标,计算出所需岗位数量,某车间日产量目标为1000件,每名工人日定额为50件,则所需工人数量为1000/50=20人,历史数据分析法适用于职能类、管理类岗位,通过分析历史数据,如人均效能(如人均销售额、人均利润、人均处理业务量)、工作量饱和度等,结合业务增长预期,预测未来编制需求,某客服中心历史数据显示,1名客服日均处理50个工单,预计下月工单量增长20%,则现有10名客服需增加2人,达到12人,行业对标法则是通过与同行业标杆企业进行对比,分析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比例,如销售人员占比、研发人员占比等,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,确定合理的编制水平,还需考虑员工出勤率、工作效率、培训周期等因素对编制的影响,避免简单计算导致的编制不足或冗余。
在数据分析过程中,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更精准的测算,使用Excel表格对各部门、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统计和测算,建立工作量与编制数量的对应关系模型,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岗位编制测算表示例:
岗位名称 | 核心职责 | 日均工作量(单位) | 单人日均处理量(单位/人) | 基础编制数(人) | 预备编制(10%) | 实际编制需求(人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销售代表 | 客户开发与维护 | 20个潜在客户拜访 | 5个/人 | 4 | 4(取整1) | 5 |
客服专员 | 客户咨询与投诉处理 | 100个工单 | 25个/人 | 4 | 4(取整1) | 5 |
数据分析师 | 数据报表制作与分析 | 5份/月 | 1份/人/月(按22工作日计) | 5 | 5(取整1) | 6 |
注:基础编制数=日均工作量/单人日均处理量;预备编制用于应对突发工作、员工休假等情况,通常按基础编制的5%-15%预留,此处按10%计算;实际编制需求为基础编制数与预备编制数之和,并需根据实际情况取整。
还需考虑企业发展阶段、人员结构、成本预算等约束条件,初创期企业可能更注重灵活性和核心岗位的配置,编制相对精简;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扩张,编制需求增长较快;成熟期企业则更注重效率和组织优化,编制增长趋于稳定,人员结构方面,需考虑员工的技能水平、经验匹配度,避免因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的“隐性缺编”或因人员冗余导致的效率低下,成本预算则是编制确定的重要约束,需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,控制人力成本在合理范围内,实现投入产出最优化。
岗位编制的确定并非一劳永逸,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,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,如市场波动、战略调整、技术革新、政策法规变化等,都会对岗位编制产生影响,需建立定期的编制回顾与评估机制,如每年或每半年对各部门岗位编制进行复核,根据业务实际变化及时调整,确保编制与需求的动态匹配,避免编制僵化或滞后。
相关问答FAQs:
问:岗位编制确定后,如果业务量突然大幅增加,如何应对编制不足的问题? 答:业务量突然大幅增加时,可首先通过内部挖潜解决,如优化工作流程、提高现有员工工作效率、安排加班(需符合劳动法规定)、跨部门借调人员等临时措施,若中长期业务量持续增长,则需重新评估岗位编制,按流程申请增加编制,可考虑采用灵活用工模式,如招聘兼职人员、劳务派遣或项目制合作,以快速补充人力需求,同时降低固定人力成本风险。
问:在确定岗位编制时,如何平衡“因人设岗”和“因事设岗”的关系? 答:“因事设岗”是基本原则,即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流程设置岗位,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,这是保证组织效率和目标实现的基础。“因人设岗”则需谨慎对待,通常适用于对企业有特殊贡献的核心人才、或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设置的过渡性岗位,在实践中,应优先坚持“因事设岗”,若确需“因人设岗”,需经过充分论证,明确该岗位的必要性、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,避免因人设岗导致的机构臃肿、职责不清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并逐步将“因人设岗”的岗位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