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国家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优化调整,人力资源领域多项不再具备执业必要性的证书被正式取消,这一改革旨在降低就业创业门槛、规范职业资格管理,同时提升证书的权威性与实用性,以下是人力资源领域取消的主要证书类别及相关背景分析。
取消的证书类别
-
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(原国家职业资格)
作为早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代表性证书,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(四/三/二/一级)曾长期作为从业者的“准入门槛”,但在2017年,人社部发布《关于废止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(试行)〉等文件的通知》,明确取消该职业资格许可,改为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,这意味着原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”证书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,转由行业协会、龙头企业等开展自主评价。 -
人力资源管理师(部分地方性证书)
部分省市曾推出地方性人力资源管理证书,如“XX省人力资源管理师”“人力资源管理员(地方版)”等,随着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统一规范,这些不具备全国通用性、与国家职业标准重复的地方性证书逐步被取消或整合,避免“一证多考”和资源浪费。 -
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“山寨证书”或衍生证书
一些机构借“人力资源管理”名义推出的“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”“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”等非国家认证证书,因缺乏权威部门背书、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,也被纳入清理范围,2021年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开展的“山寨证书”专项整治中,明确将“人力资源管理师(国际认证类)”等列为虚假证书予以取缔。
改革背景与意义
-
“放管服”改革的必然要求
国家通过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,减少对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干预,降低劳动者考证成本,据统计,截至2023年,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已从最初的653项削减至150项左右,人力资源领域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,其资格认证的简化尤为突出。 -
提升证书含金量与实用性
取消低水平、重复性证书后,行业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,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推行“职业技能等级认定”,由用人单位、行业协会等根据岗位需求自主评价,证书与薪酬、晋升直接挂钩,更贴近企业用人标准。 -
推动行业专业化与规范化
改革后,人力资源从业者更需通过实际工作经验、专业培训(如HRBP、薪酬绩效专项课程)和行业认证(如HRCI、SHRM国际认证)提升竞争力,倒逼行业从“证书导向”转向“能力导向”。
从业者如何应对?
- 关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
企业可自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,分为初级、中级、高级,证书全国联网可查,与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。 - 强化专业能力与实战经验
除证书外,从业者需重点掌握劳动法律法规、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、组织发展等核心技能,通过项目实践积累经验。 - 警惕虚假证书
认准人社部发布的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》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名单,避免轻信“包过”“速成”等虚假宣传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取消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”证书后,从事HR工作是否还需要考证?
A:不再强制要求持有该证书,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仍是重要的能力证明,建议从业者根据职业规划选择权威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或国际认证(如HRCI的aPHR、PHR),提升职场竞争力。
Q2:如何辨别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证书的真伪?
A:可通过“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”或“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”查询证书真伪;认准人社部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名单(可在各地人社部门官网查询),避免购买未经认证的“山寨证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