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概况
成都炭素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成都炭素”)成立于1965年,前身为成都炭素厂,是中国炭素行业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,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,公司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,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,拥有员工2000余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30%,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,成都炭素已从单一炭素制品生产企业,成长为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新能源、冶金、化工等高端领域,是国内炭素行业技术领先、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。
主营业务与核心产品
成都炭素专注于炭素材料的研发与制造,主要产品包括石墨电极、特种石墨、炭块、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,覆盖传统炭素制品和高端炭素材料两大领域,石墨电极是公司的核心产品,按功率分为普通功率、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,年产能达15万吨,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广泛应用于电弧炉炼钢、工业硅冶炼等领域,特种石墨产品则包括等静压石墨、模压石墨等,具有高纯度、高强度、耐高温等特性,主要用于光伏单晶炉、半导体制造、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,公司还研发生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、炭/炭复合材料等新能源领域产品,近年来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升,成为新的增长点。
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
成都炭素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四川省炭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,拥有专利100余项,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,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“863计划”“科技支撑计划”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,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技术、特种石墨制备工艺、炭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公司研发的Φ700mm以上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填补了国内空白,产品性能达到德国SGL、日本东海碳等国际领先企业水平;自主研发的“等静压石墨大型化技术”成功应用于光伏行业,支撑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,公司还与清华大学、四川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,持续推动炭素材料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应用。
生产能力与质量控制
成都炭素拥有国际先进的生产线和智能化制造系统,实现了从原料预处理、煅烧、成型、焙烧、石墨化到机加工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,公司引进了德国、日本等国的高端生产设备,如2500吨卧式挤压机、内串式石墨化炉、全自动数控加工中心等,确保产品精度和质量稳定性,在质量控制方面,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,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,并严格执行国际标准(如ASTM、DIN、JIS等)和国内行业标准,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,公司还投入巨资建设环保设施,实现废水、废气、废渣的全面处理和资源化利用,先后荣获“国家绿色工厂”“四川省环境友好型企业”等称号。
市场布局与客户群体
成都炭素产品不仅覆盖国内3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还远销欧美、东南亚、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与宝武集团、鞍钢集团、河钢集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同时成为德国西门子、美国应用材料、日本信越化学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商,在国内市场,公司高端石墨电极市场占有率超过15%,位居行业前三;在新能源领域,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进入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头部供应链,市场份额稳步提升,国际市场上,公司通过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冶金展、美国国际光伏展等行业展会,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,2022年出口额突破3亿元,同比增长25%。
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
面向未来,成都炭素以“成为全球领先的炭素材料供应商”为愿景,制定了“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”的发展战略,在高端化方面,公司将重点发展超高功率石墨电极、半导体用特种石墨、炭纤维复合材料等高端产品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提升产品附加值;在绿色化方面,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,建设“零碳工厂”,推动炭素行业绿色转型;在智能化方面,推进5G、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,打造数字化、智能化工厂,公司还将加大新能源领域投入,拓展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、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等产品线,力争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突破40%,成为公司核心支柱产业。
相关问答FAQs
Q1:成都炭素的核心产品有哪些?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?
A1:成都炭素的核心产品包括石墨电极(普通功率、高功率、超高功率)、特种石墨(等静压石墨、模压石墨)、炭块、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,石墨电极主要用于电弧炉炼钢、工业硅冶炼;特种石墨广泛应用于光伏单晶炉、半导体制造、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;新能源产品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等领域。
Q2:成都炭素在技术研发方面有哪些优势?
A2:成都炭素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平台,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,累计获得专利100余项,公司技术团队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、特种石墨大型化制备、炭复合材料应用等领域具备核心创新能力,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并与清华大学、四川大学等高校保持长期产学研合作,持续推动技术成果转化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