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干部选拔任用、考核评价、奖惩激励的基础性工作,科学规范管理干部档案,对于确保干部信息真实准确、提升干部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。
干部档案管理的核心原则
干部档案管理必须坚持“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、安全”的基本原则,真实是档案的生命线,任何信息都需经得起核查,杜绝虚假材料;要求档案内容与干部实际情况完全一致,避免信息错漏;需动态更新档案材料,确保干部成长轨迹全程可追溯;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和保管制度,防止档案丢失、损泄密。
干部档案的日常管理规范
(一)材料收集与归档
档案材料的收集应坚持“及时、全面、规范”要求,干部任免、考核、培训、奖惩、学历学位、工资变动等材料需在形成后一个月内收集归档,归档材料必须为原件,内容完整、手续齐全,并由经办人签字盖章,对于电子材料,需打印纸质版并标注“与原件一致”后归档,同时同步存储电子档案,确保线上线下档案一致。
(二)整理与审核
档案整理需按照《干部档案工作条例》要求,对材料进行分类排序、技术加工、编目装订,材料排序遵循“时间顺序+类别逻辑”,如履历类材料按时间先后排列,考核鉴定类材料按年度排序,审核环节需重点核查材料真实性、完整性,对存在疑问的材料需及时查证核实,确保档案“一人一档、档随人动”。
(三)保管与保密
档案库房应满足“防火、防盗、防潮、防虫、防高温、防光、防尘”要求,配备温湿度调控设备、监控系统及消防设施,档案管理人员需严格遵守保密纪律,非经批准不得擅自查阅、摘抄、复制档案,查阅档案需履行审批手续,由两名以上党员干部共同在场,查阅后登记存档。
(四)转递与信息化管理
干部工作调动时,档案应通过机要渠道转递,严禁自带或普通快递转递,转递时需填写《干部档案转递通知单》,并由接收单位签收确认,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,建立干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,实现纸质档案数字化存储、检索和利用,提升管理效率。
干部档案管理的常见问题与对策
(一)材料收集不及时、不全面
部分单位存在“重使用、轻管理”倾向,导致档案材料缺失,需建立材料收集责任制,明确组织人事部门为责任主体,定期与纪检监察、审计、教育等部门联动,主动收集材料,并督促干部个人及时补充缺失材料。
(二)档案审核流于形式
个别档案审核中存在“走过场”现象,对材料真伪、逻辑关系把关不严,应实行“初审—复审—终审”三级审核机制,引入交叉审核制度,对重要信息(如年龄、党龄、学历等)重点核查,确保档案经得起检验。
(三)信息化建设滞后
部分单位仍以传统手工管理为主,信息化水平低,需加大投入,建设统一的干部档案信息管理平台,实现档案收集、整理、保管、利用全流程数字化,同时加强数据安全防护,防止信息泄露。
加强干部档案管理的保障措施
一是强化组织领导,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干部工作考核体系,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;二是加强队伍建设,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培训,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和保密意识;三是完善制度体系,结合实际制定档案管理细则,细化操作流程,确保管理有章可循。
干部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、基础性工作,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,不断提升管理规范化、科学化水平,才能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。
FAQs
Q1: 干部档案中缺少重要材料(如学历学位证书)时,应如何补充?
A1: 补充材料需遵循“实事求是、程序规范”原则,首先由干部本人向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提交书面申请,说明材料缺失原因及补充计划,随后通过原毕业院校、教育行政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开具证明,或提供学历学位认证报告,组织人事部门需对补充材料进行审核验证,确认无误后归入档案,并注明补充时间和审核人。
Q2: 如何确保干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数据安全?
A2: 数据安全需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保障,技术上,采用加密存储、访问权限控制、操作日志记录等措施,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病毒查杀;管理上,建立严格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,明确操作权限和责任分工,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,严禁违规拷贝、传输数据,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,及时排查隐患,确保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