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直机关作为政策落实和公共服务的一线单位,其工作效能直接关系到城市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,如何充分调动市直干部职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是提升机关整体执行力的关键,本文从机制建设、人文关怀、能力提升三个维度,探讨市直机关调动人员活力的实践路径。
以机制建设为抓手,激发内生动力
健全的机制是调动人员积极性的制度保障,需完善绩效考核体系,打破“平均主义”倾向,应结合各部门职能特点,建立差异化考核指标,将工作实绩、群众评价、创新贡献等纳入考核范围,实行量化评分与定性评价相结合,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、评优评先、绩效奖励直接挂钩,形成“干多干少不一样、干好干坏大不同”的鲜明导向,某市推行“季度考核+年度总评+专项奖励”模式,对承担重点任务的团队给予额外加分,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的劲头。
畅通职业发展通道,让干事者有奔头,应建立基于能力和业绩的晋升机制,打破论资排辈的壁垒,推行“职务与职级并行”制度,为长期扎根基层、实绩突出的干部提供更多晋升机会,建立跨部门交流轮岗机制,通过岗位历练拓宽干部视野、提升综合能力,避免“一岗定终身”带来的职业倦怠,某市直机关实行“35岁以下干部轮岗计划”,让年轻干部在多岗位实践中快速成长,队伍活力显著增强。
以人文关怀为纽带,凝聚团队合力
人文关怀是提升干部职工归属感的重要抓手,关注干部身心健康,落实带薪休假、年度体检、心理疏导等制度,建立“弹性工作制”和“容错纠错机制”,为干部减负松绑,针对窗口单位工作压力大的特点,某市设立“情绪疏导室”,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,帮助干部缓解工作压力。
强化正向激励,营造“干事光荣”的氛围,通过“党员先锋岗”“业务能手”等评选活动,挖掘先进典型,利用机关宣传栏、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其事迹,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,建立“容错清单”,明确容错界限和程序,为敢于担当、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,让干部放下顾虑、轻装上阵,丰富机关文化生活,组织体育比赛、志愿服务、主题团日等活动,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,让干部职工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与价值。
以能力提升为支撑,赋能干事创业
能力是干事创业的基础,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是调动积极性的长远之策,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,针对新入职干部开展“岗前培训”,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;针对中层干部开展“管理能力提升培训”,强化统筹协调和决策能力;针对业务骨干开展“专业技能研修班”,培养行业领军人才,某市联合高校开设“市直机关干部能力提升工程”,通过专题授课、案例研讨、实地调研等方式,全年培训干部2000余人次,有效提升了队伍专业素养。
搭建实践锻炼平台,推动干部在一线成长,建立“项目一线锻炼机制”,选派优秀干部参与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、信访维稳等重点任务,让其在急难险重岗位中锤炼本领,推行“导师帮带制”,由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或业务骨干结对指导年轻干部,通过“传帮带”帮助其快速成长,鼓励干部主动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支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、学历提升教育,并对取得成果的给予奖励,营造“比学赶超”的良好氛围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市直机关调动积极性时,如何平衡考核的“严”与人文关怀的“暖”?
A:平衡“严”与“暖”需坚持“严管厚爱结合、激励约束并重”,考核标准要科学量化,过程要公开透明,确保结果公平公正,让干部信服;人文关怀要精准到位,关注干部实际需求,如解决子女入学、家属就医等困难,通过“暖心”举措增强干部对组织的认同感,考核结果应用中,对表现优异的给予奖励,对存在不足的及时提醒帮助,既体现制度的刚性,又传递组织的温度。
Q2:年轻干部在市直机关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,从而提升工作积极性?
A:年轻干部实现自我价值需从三方面入手:一是明确职业规划,通过组织引导和个人努力,找准发展方向,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;二是提供成长平台,通过轮岗交流、项目历练、导师帮带等方式,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、提升能力;三是给予容错空间,鼓励年轻干部大胆探索创新,对非原则性失误给予理解和支持,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学习,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