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拓网

书面辞职信交给HR要注意什么?正确递交流程是怎样的?

辞职信作为员工与公司正式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凭证,其递交方式直接影响流程的顺畅性和职业形象的维护,以下是关于辞职信如何规范递交HR的详细步骤、注意事项及操作细节,帮助员工顺利完成离职手续。

辞职信的准备工作:内容规范与格式要求

在递交前,需确保辞职信内容完整、表述清晰,辞职信应包含核心要素:明确离职意愿、离职日期、工作交接承诺、感谢语及署名日期

尊敬的[HR姓名/人力资源部]:
您好!
本人[姓名],系[部门]岗位员工,因个人职业发展规划,现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,根据劳动合同约定,我将于[具体日期,通常需提前30天,试用期提前3天]正式离职,在此期间,我将全力配合完成工作交接,确保团队工作平稳过渡。
感谢公司在我任职期间给予的培养与支持,这段经历让我收获良多。
此致
敬礼!
申请人:[姓名]
日期:[年/月/日]

格式建议:使用A4纸打印,标题居中写“辞职信”,正文段落分明,字体统一(如宋体小四),避免涂改或使用修正液,若手写,需字迹工整、易于辨认。

递交前的关键沟通:避免“突然袭击”

直接递交书面辞职信前,建议先与直属上级或HR进行口头沟通,这是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,沟通时需说明离职原因(可简要提及,避免负面评价),确认离职日期及后续流程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工作被动。“领导您好,经过慎重考虑,我计划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,预计最后工作日期为X月X日,后续会配合完成交接。”口头沟通能体现尊重,也为书面递交奠定良好基础。

书面递交的具体方式:选择最稳妥的渠道

根据公司规模和管理规范,书面辞职信可通过以下方式递交,优先选择可留存凭证的方式:

当面递交(推荐首选)

  • 操作步骤:提前与HR或直属上级预约时间,携带打印好的辞职信(一式两份,公司留存一份,自己保留一份),当面提交并说明来意。
  • 注意事项:递交时观察对方接收态度,可简要确认后续流程(如交接安排、薪资结算等),提交后,请HR在个人留存的一份辞职信上签字或盖章,注明“已接收”及日期,作为凭证;若公司无此习惯,可自行拍照或录像留存(注意隐私,避免冲突)。

邮件递交(适用于异地或远程办公)

  • 操作步骤:将辞职信扫描为PDF格式(避免内容篡改),邮件主题注明“辞职申请-姓名-部门”,正文简要说明“附件为书面辞职信,正式提出离职申请”,并抄送给直属上级及HR邮箱。
  • 注意事项
    • 确认公司HR指定的官方邮箱,避免发送至个人邮箱导致流程延误;
    • 邮件发送后,务必在通讯工具(如企业微信、钉钉)中同步提醒HR查收,并保留“已发送”及“已读”回执截图;
    • 后续需补交纸质版时,及时与HR沟通,确保书面材料归档。

邮寄递交(适用于无法当面提交的情况)

  • 操作步骤:使用EMS或顺丰等可追踪的快递服务,将纸质辞职信邮寄至公司HR部门地址,快递单备注“员工[姓名]辞职信”。
  • 注意事项
    • 提前通过电话或邮件确认HR部门准确地址及收件人;
    • 寄出后保留快递底单及物流追踪信息,确保HR签收;
    • 签收后及时联系HR确认收件情况,并询问是否需要补交材料。

内部系统提交(适用于有数字化办公系统的公司)

部分企业通过OA系统、内部审批平台等处理离职申请,此时需按系统要求上传辞职信扫描件,并提交审批流程,注意保留系统审批截图,确保流程可追溯。

递交后的跟进:确保流程闭环

书面辞职信递交后,需主动跟进进度,避免因疏忽导致离职手续拖延:

  1. 确认接收:1-2个工作日内与HR确认材料是否收到、流程是否启动;
  2. 沟通交接:与直属上级对接工作交接清单,明确任务、资料及权限移交细节;
  3. 留存记录: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递交,均需保留个人凭证(如签字版辞职信、邮件截图、快递底单等),以备后续劳动争议时使用。

特殊情况处理:避免法律风险

  • 试用期离职:需提前3天提交书面辞职信,流程可适当简化,但仍建议保留凭证;
  • 公司未接收或拖延:若HR拒收或以各种理由拖延,可通过邮件再次发送正式辞职信,并注明“此前已通过XX方式提交,现再次书面确认”,必要时向劳动监察部门咨询;
  • 竞业限制或保密协议:若涉及相关条款,需在辞职信中明确知晓并承诺遵守,避免后续纠纷。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辞职信必须手写吗?打印后签字有效吗?
解答:辞职信不强制要求手写,打印后亲笔签字同样具有法律效力,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,书面辞职形式包括打印件、扫描件等,核心是体现员工真实离职意愿并留存凭证,建议打印后手写签名,注明日期,确保内容清晰、无涂改,避免争议。

问题2:辞职信递交后,公司不批准怎么办?
解答:辞职权是员工法定权利,无需公司“批准”,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7条,员工提前30天(试用期3天)书面通知用人单位,即可解除劳动合同,公司无权拒绝,若公司以“不批准”为由拒绝办理离职手续,员工可继续到岗工作30天后离职,或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、申请劳动仲裁,要求公司配合办理离职及转移档案、社保等手续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投诉邮箱:m4g6@qq.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tuowang.com/portal/18729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