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用期是用人单位与员工相互了解、适应的过程,若试用期员工表现不符合岗位需求或公司文化,劝退离职需遵循合法、合理、合情的原则,既要保障企业用人自主权,也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,避免劳动纠纷,以下从法律依据、操作流程、沟通技巧、风险规避等方面详细说明试用期员工劝退离职的方法。
明确法律依据,确保劝退合法性

试用期劝退并非随意操作,必须符合《劳动合同法》第三十九条第一项规定:“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”,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,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,企业需首先确认员工是否符合“不符合录用条件”的情形,具体包括:
- 明确录用条件:员工入职时,公司已通过《录用条件确认书》《岗位职责说明书》等书面文件,清晰列明岗位要求(如技能、经验、业绩指标、行为规范等),且员工已签字确认。
- 客观证明不符合:通过试用期考核(如KPI未达标、工作失误频发、技能测试不合格等)或事实依据(如违反公司制度、迟到早退影响工作等),证明员工确实未达到录用条件,而非主观臆断。
- 程序合规:解除劳动合同前,需将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事实通知工会(若有),并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,说明解除理由及依据。
若企业无法提供上述证据,仅以“不适应公司文化”“觉得员工不行”等主观理由劝退,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,需支付赔偿金(2倍经济补偿金)。
规范操作流程,确保过程透明
试用期劝退需遵循“提前沟通—收集证据—正式面谈—办理离职”的流程,确保每一步有据可查、合规合理。
提前评估与证据收集
在决定劝退前,直属上级或HR应通过日常观察、工作记录、考核结果等,全面收集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,
- 工作表现记录:员工的工作产出(如方案质量、效率数据)、失误次数(如导致客户投诉、项目延误)、同事反馈(如协作问题)等,需具体、客观,避免模糊描述(如“态度不好”改为“连续3次拒绝配合团队协作,影响项目进度”)。
- 考核材料:若试用期设有考核标准(如试用期转正考核表),需确保考核内容与录用条件一致,且考核过程公正(如多部门评价、量化指标)。
- 制度依据:若员工因违反公司制度被劝退(如泄露机密、旷工),需确保制度已通过民主程序制定(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)并公示(如员工手册签字确认)。
制定沟通方案,明确离职细节
面谈前,HR应与直属上级沟通,统一劝退理由(需基于证据)、离职时间(一般需提前3天通知,双方协商可缩短)、薪资结算(按实际工作日支付工资,无经济补偿)、社保公积金缴纳(至离职当月)等细节,避免信息不一致引发员工质疑。
正式面谈,注重态度与技巧
面谈是劝退的核心环节,建议由直属上级和HR共同参与,选择私密、安静的环境,时间控制在15-30分钟,避免拖延,面谈需把握以下原则:
- 对事不对人:聚焦员工的具体工作表现与录用条件的差距,而非个人能力或性格(如“近1个月客户需求响应率未达60%,而岗位要求为80%”,而非“你能力太差”)。
- 尊重与倾听:给予员工表达机会,避免打断或指责,即使员工情绪激动,也需保持冷静,耐心解释原因(如“我们理解你可能感到意外,但根据岗位要求和你的工作记录,确实存在差距”)。
- 提供支持:告知员工离职手续办理流程,可协助修改简历、提供职业发展建议(如“你的沟通能力不错,建议可尝试侧重客户对接的岗位”),体现企业人文关怀,减少对立情绪。
办理离职手续,完成交接
员工同意离职后,需当场或次日签署《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》(若双方协商一致)或《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》(若因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),明确解除时间、薪资结算等事项,办理工作交接(如文件、账号、客户资源等),避免因交接不清影响工作 continuity,离职后,及时办理社保公积金减员、出具离职证明(注明试用期解除,非负面评价),避免员工后续求职受阻。
沟通技巧:如何有效降低抵触情绪
试用期员工因尚未完全融入公司,面对劝退可能更易产生委屈、抵触情绪,沟通时需注重技巧,争取员工主动配合:
- 先肯定再指出问题:从员工优点或努力入手,你入职后学习速度很快,也积极承担任务,但在XX环节(如数据分析)与岗位要求还有差距,我们评估后认为可能需要更匹配的人选”。
- 避免“甩锅”或模糊表述:不使用“公司业务调整”“岗位取消”等虚假理由(若后续该岗位招聘,可能构成欺诈),也不推卸责任(如“上级觉得你不合适”),而是客观说明事实。
- 给予选择权:若员工对“不符合录用条件”有异议,可协商解除(支付少量补偿金,如1个月工资),或允许其延长试用期(需双方协商一致,且延长不超过法定上限,即总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),避免强制解除引发纠纷。
- 保密原则:不向其他员工透露离职细节,保护员工隐私,避免影响其后续职业发展。
风险规避:常见问题与应对
-
如何证明“不符合录用条件”?
企业需在入职时明确录用条件,并通过《岗位说明书》《试用期考核表》等书面文件固化,同时保留员工签字记录,试用期考核需量化、可操作(如“销售额达1万元”“客户满意度90分以上”),避免主观评价,若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异议,需提供申诉渠道(如向HR或上级提交书面说明),并保留沟通记录。 -
劝退后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怎么办?
若员工提起仲裁,企业需准备好录用条件文件、考核记录、沟通记录、解除通知书等证据,证明解除程序的合法性与事实依据,若证据不足,可尝试与员工协商调解,支付少量补偿金以降低成本。
试用期劝退离职流程参考表
阶段 | 注意事项 | |
---|---|---|
准备阶段 | 复查员工录用条件及岗位要求;2. 收集工作表现、考核等证据;3. 制定沟通方案。 | 确保录用条件明确、客观,证据链完整(含时间、事件、数据)。 |
沟通阶段 | 直属上级与HR共同面谈;2. 说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事实;3. 听取员工反馈;4. 协商离职细节。 | 态度诚恳,对事不对人,避免情绪化;明确离职时间、薪资结算等,避免口头承诺。 |
手续办理 | 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/通知书;2. 办理工作交接;3. 结算薪资/社保;4. 出具离职证明。 | 离职证明需注明“试用期解除”,避免负面评价;社保缴纳至离职当月,避免断缴。 |
后续跟进 | 员工离职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社保减员;2. 保留离职档案(含协议、证据等)2年以上。 | 档案需妥善保管,以备劳动仲裁核查;若员工对离职原因有异议,及时回应并保留沟通记录。 |
相关问答FAQs
Q1:试用期员工若不同意离职,企业能否强制解除?
A:若员工不符合《劳动合同法》第三十九条第一项“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”的情形,企业强制解除可能构成违法解除,需支付赔偿金(2倍经济补偿金),即使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,也需履行通知工会、送达解除通知书等程序,若员工拒绝离职,企业应通过协商或劳动仲裁解决,不可强制要求员工离职或停工停职。
Q2:劝退试用期员工时,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?
A:一般情况下,因“不符合录用条件”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,但若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,或企业解除程序违法(如未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、未通知工会),则需支付经济补偿金(按员工工作年限,每满1个月支付1个月工资)或赔偿金(2倍经济补偿金),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应为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(含奖金、津贴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