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下属单位考核点评环节,需坚持客观公正、实事求是的原则,既要肯定成绩、总结经验,也要指出问题、提出改进方向,同时注重激励与引导,帮助下属单位明确发展目标、提升工作质效,点评时可从政治建设、履职效能、队伍建设、作风建设等方面展开,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,避免空泛评价。
政治建设与战略执行
应评价下属单位对上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,重点看是否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单位实际结合,是否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,以及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度,可关注“第一议题”制度落实情况、重点任务推进台账、年度核心指标(如党建考核得分、专项任务完成率)等数据,对行动迅速、成效显著的单位要肯定其政治判断力、领悟力、执行力;对落实打折扣、创新不足的单位,需指出具体问题(如政策学习流于形式、执行方案缺乏细化),并建议加强督导与过程管控。
履职效能与业务实绩
业务能力是考核的核心,需结合岗位职责量化评价,可从“质、量、效”三个维度切入:“量”看工作体量(如服务人次、项目数量、调研报告篇数)是否达标;“质”看成果质量(如项目验收合格率、客户满意度、获奖情况)是否过硬;“效”看投入产出比(如成本控制、资源利用率、创新成果转化率)是否合理,对业务突出的单位,可举例说明其亮点(如某项目提前X天完成、某创新举措被上级推广),并提炼可复制的经验;对存在短板的单位,需具体指出薄弱环节(如某项工作滞后原因、数据异常指标),建议通过流程优化、技能培训或跨部门协作改进。
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
队伍是发展的基础,需评价班子建设、员工培养及团队氛围,重点看班子是否团结协作、决策科学,员工培训体系是否健全(如年度培训时长、技能提升率),青年骨干培养机制是否完善(如“传帮带”落实情况、干部梯队建设成效),对凝聚力强、人才成长快的单位,可表扬其人文关怀举措(如员工满意度调查得分、创新激励机制);对存在“青黄不接”“干劲不足”等问题的单位,需建议加强岗位轮换、完善绩效考核与晋升机制,激发队伍活力。
作风建设与风险防控
作风保障发展,需评价廉洁自律、服务意识及风险管控能力,通过信访记录、审计报告、群众反馈等,看是否存在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,服务流程是否便捷高效(如“一网通办”覆盖率、群众投诉处理及时率),以及风险点排查是否全面(如安全生产、数据安全等制度执行情况),对作风过硬的单位,肯定其“马上就办”的责任担当;对存在作风隐患的单位,需严肃指出问题(如某投诉事件暴露的服务短板),并要求限期整改,强化底线思维。
综合评价与发展建议
结合以上维度进行总结,避免“一刀切”,对表现优秀的单位,要鼓励其再接再厉,争创标杆;对中游单位,要分析瓶颈,提出突破方向;对相对落后的单位,要帮助查找根源,制定帮扶计划,建议部分需具体可行,“建议针对XX业务滞后问题,成立专项攻坚小组,每月召开进度会,由上级部门提供资源协调支持”;“可借鉴XX单位的‘数字化台账’经验,推动内部管理提质增效”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考核点评时如何平衡“肯定成绩”与“指出问题”的比例?
答:需根据单位实际表现灵活调整,但总体建议“三七开”——70%肯定成绩(尤其是具体数据和案例,增强说服力),30%指出问题(避免泛泛而谈,聚焦可改进的细节),对优秀单位可侧重经验提炼,对后进单位需明确整改要求,确保点评既鼓舞士气,又传递压力,推动整体提升。
问:面对下属单位的质疑或辩解,考核人应如何回应?
答:首先保持冷静,耐心听取对方意见,避免打断;用数据和事实回应质疑(如“关于XX项目进度,根据台账显示,实际完成时间为X月X日,比计划滞后X天,具体原因可进一步沟通”);聚焦“如何改进”而非“责任归属”,引导对方从对立转向协作,共同制定解决方案,体现考核的指导性和建设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