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面对学历造假问题时,HR需要秉持专业、严谨且合规的态度进行处理,既要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,也要遵循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,学历造假不仅关乎候选人的诚信问题,更可能影响企业的人才质量、团队氛围甚至法律风险,因此HR需建立标准化的应对流程,确保处理过程公平、透明且有据可依。
HR在招聘环节应建立完善的背景调查机制,这是防范学历造假的第一道防线,在面试初期,可通过询问候选人毕业院校、专业课程、在校经历等细节初步核实学历信息,例如要求候选人提供学信网可查的学历证书编号,或通过第三方背调机构进行学历验证,对于关键岗位或高管职位,建议增加学历深挖环节,如联系学校教务处核实毕业时间、学位类型等信息,避免仅凭候选人提供的材料做判断,企业应在招聘启事中明确声明“学历信息需真实有效,如有造假将取消录用资格”,从源头警示候选人诚信应聘。
当发现候选人存在学历造假嫌疑时,HR需保持冷静,避免主观臆断,应通过客观证据进行核实,可要求候选人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学历认证报告、毕业证书原件或学校官方证明,若候选人无法提供或信息存在明显矛盾(如学信网无记录、毕业时间与工作经历冲突等),则可初步判定为造假,HR需与候选人进行正式沟通,明确指出核实到的疑点,并给予其申辩机会,例如要求其说明情况或提供补充材料,沟通时需注意语气中立,避免使用指责性语言,同时做好书面记录,包括沟通时间、内容、候选人反馈及提供的材料等,为后续处理留存证据。
在确认学历造假事实后,HR需根据企业规章制度和候选人所处的招聘阶段采取不同措施,若造假发生在面试通过后、入职前,企业有权单方面取消录用资格,且无需承担任何赔偿责任,此时HR应及时向候选人发送书面通知,明确说明取消录用的原因及依据,避免其产生误解或纠纷,若造假发生在员工入职后,则需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及企业内部规定进行处理:首次发现且未对工作造成实质影响的,可给予警告并要求限期补正学历材料;若情节严重(如伪造关键学历、影响岗位胜任力)或存在多次造假,企业可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二十六条(以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无效)解除劳动合同,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,处理过程中,HR需确保解除程序合法,例如将学历造假写入《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》,并保留相关证据材料,避免引发劳动争议。
企业应建立学历造假黑名单制度,对存在造假行为的候选人进行记录,在后续招聘中重点关注其诚信情况,同时将学历核实结果纳入员工诚信档案,作为晋升、调岗的参考依据,HR还需定期与用人部门沟通,强化对员工学历动态管理的意识,例如在员工晋升或转岗时复核其学历信息,防止“带病上岗”。
为从根源上减少学历造假现象,HR可推动企业优化人才评价体系,避免过度依赖学历作为筛选标准,而是结合工作经验、专业技能、项目成果等综合能力进行考察,营造“能力导向”的招聘文化,加强内部培训,提升HR团队对学历造假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处理技巧,确保应对流程规范高效。
相关问答FAQs
Q1:若候选人学历造假但实际工作能力很强,HR是否可以“破格录用”?
A:不建议,学历造假本质是诚信问题,即使候选人能力突出,录用后仍可能引发团队信任危机、法律风险(如其他员工效仿或劳动争议),企业可基于“能力优先”原则,通过其他渠道评估其专业水平,例如安排技能测试、项目模拟等,若确需录用,应要求其如实说明学历情况并补正材料,或通过非学历要求的岗位吸纳,而非纵容造假行为。
Q2:员工入职后通过自学获得了真实学历,是否需要向公司更新信息?
A:建议员工主动更新,虽然原学历造假与后续学历无关,但及时更新学历信息有助于企业准确掌握员工资质,尤其当新学历与岗位晋升、资质要求相关时,可避免影响员工职业发展,企业可鼓励员工通过内部系统提交学历证明,HR核实后更新档案,同时可将其纳入员工激励体系,体现对学习成长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