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内训师更好地发挥作用,是企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,内训师作为企业知识的传递者和技能的赋能者,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和组织发展,要激发内训师的潜力,需要从选拔培养、激励机制、赋能支持、文化建设等多维度系统推进。
在选拔与培养环节,需建立清晰的准入标准和成长路径,选拔时不仅要关注候选人的业务能力,更要考察其表达欲、逻辑思维和乐于分享的特质,可设置“初级-中级-高级”内训师认证体系,针对不同层级设计差异化培养方案:初级内训师侧重课程开发基础和授课技巧训练,通过“微课工作坊”“导师带教”等形式夯实基本功;中级内训师聚焦课程体系搭建和案例萃取能力,要求结合业务痛点开发系列课程;高级内训师则需承担知识管理、导师培养等战略职能,成为领域内的专家型讲师,培养过程中应引入“721法则”,即10%的系统培训、20%的实践演练与70%的实战项目(如跨部门授课、课程迭代),通过“学-练-用”闭环提升实战能力。
激励机制是驱动内训师持续投入的核心动力,需构建“物质+精神”双轨激励体系:物质层面,将内训师工作纳入绩效考核,设置课时费、课程开发奖励、年度评优奖金等,并与晋升通道挂钩,例如将内训经历纳入管理岗位晋升的加分项;精神层面,通过“金牌讲师”“知识贡献奖”等荣誉表彰,定期举办内训师成果展示会,增强其成就感与归属感,可建立积分兑换制度,内训师积累的积分可用于培训资源兑换、优先参与外部高端研修等,提升激励的灵活性与吸引力。
赋能支持体系是保障内训师高效工作的基础支撑,企业需为内训师提供资源工具包,包括标准化课程模板、案例库、在线学习平台等,降低开发门槛,建立内训师专属社群,定期组织教研活动、经验分享会,促进跨部门内训师的交流碰撞,配置培训运营专员协助内训师完成课程调研、学员反馈收集、课件优化等工作,使其能聚焦核心授课环节,对于关键业务领域的内训师,可提供外部认证培训(如TTT、PTT)或行业峰会参与机会,拓宽其专业视野。
文化建设方面,需营造“人人皆师、乐于分享”的组织氛围,高层管理者应率先垂范,参与内训授课或担任内训导师,传递对知识共享的重视,将知识分享行为纳入价值观考核,鼓励员工将实践经验转化为课程内容,形成“业务实践-知识沉淀-培训赋能-业绩提升”的正向循环,通过内部宣传渠道宣传优秀内训师事迹,分享其成长故事,激发更多员工加入内训队伍的热情。
还需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,通过学员满意度评分、知识转化率跟踪、业务部门效果反馈等多维度数据,定期对内训师及课程质量进行评估,针对问题及时优化调整,确保培训内容与业务需求同频共振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内训师选拔时,业务能力强但表达能力一般的人员是否应该入选?
A1:需综合评估,若其业务能力突出且具备改进潜力,可通过系统培训(如表达技巧、控场方法)提升授课能力,同时可搭配表达能力强的内训师作为助教,形成“内容专家+表达能手”的搭档模式,既保证课程专业性,又提升授课效果,若表达能力过弱且短期内难以提升,可先让其参与课程内容开发,逐步过渡到辅助授课环节。
Q2:如何避免内训师因本职工作繁忙而影响投入度?
A2:需从制度设计层面解决:一是明确内训师工作的时间占比,建议将内训职责纳入绩效考核但不额外增加工作量,可通过“本职工作+内训任务”统筹安排,例如将内训内容与业务复盘、流程优化结合;二是建立“内训师池”动态管理机制,允许内训师根据工作强度申请暂停或减少授课任务,保持队伍的活跃度与可持续性;三是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,如利用在线课件编辑工具、录播课等形式减少重复性时间投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