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概况
海南人防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,是一家专注于人民防空工程(人防工程)建设、设计、施工及维护的综合性企业,具备国家人民防空工程建设行业资质,是海南省人防工程领域的骨干企业之一,公司总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,注册资本5000万元,拥有员工200余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60%,包括注册建造师、结构工程师、电气工程师等高级人才。
自成立以来,公司始终秉承“战时防空、平时服务、应急支援”的使命,深耕海南及周边地区人防工程市场,累计完成各类人防项目300余项,涵盖地下指挥中心、人员掩蔽部、医疗救护站、物资储备库等多种类型,项目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,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、严格的质量管控和优质的服务体系,公司先后荣获“全国人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”“海南省优秀施工企业”等称号,多项工程获得“海南省优质工程奖”。
核心业务板块
人防工程施工与总承包
公司具备人防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,可承接各类人防工程的施工总承包业务,包括土建工程、通风空调工程、给排水工程、电气工程、智能化系统安装等,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《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GB50134-2004)和海南省地方标准,采用先进的BIM技术进行全过程管理,确保工程结构安全、防护功能达标,代表性工程包括海口市某大型地下人防商业综合体、三亚市应急指挥中心人防工程等,均通过人防主管部门专项验收,合格率100%。
人防工程设计咨询
公司下设专业设计院,拥有人防工程设计乙级资质,可提供人防工程方案设计、施工图设计、优化咨询及既有人防工程改造设计服务,设计团队熟悉人防工程的防护密闭、抗爆、滤毒等关键技术,能够结合项目需求实现“平战结合”功能,兼顾战时防护要求与平时商业、停车、仓储等使用功能,近年来,公司完成的人防工程优化设计项目平均节约成本15%,提升空间利用率20%,得到客户广泛认可。
人防工程维护与检测
针对已竣工人防工程,公司提供常态化维护保养服务,包括结构安全检测、防护设备调试、通风系统维护、消防设施检修等,确保工程随时处于良好战备状态,公司具备人防工程检测资质,可开展防护设备性能检测、结构安全性评估、空气质量监测等专项服务,为政府监管部门和业主单位提供权威技术数据支持,2022年,公司承接海南省人防工程“三年排查整治”项目,完成全省12个市县、80余项工程的检测与维护任务。
应急救援与装备研发
依托人防工程技术积累,公司拓展应急救援业务,为政府、企事业单位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、应急物资储备库搭建、应急演练组织等服务,公司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人防装备研发,已推出智能人防通风控制系统、便携式防护设备检测仪等专利产品,其中2项成果入选海南省“军民融合技术推荐目录”。
技术实力与创新
公司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,建立了“企业技术中心+项目实验室”的研发体系,每年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营收的5%,近年来,在绿色人防建筑、智能化防护技术、新型防护材料应用等领域取得突破:
- 绿色施工技术:推广使用预制装配式人防结构构件,减少现场湿作业,降低施工能耗30%;
- 智能化防护系统:研发基于物联网的人防工程智能监控平台,实现通风、电气、消防等系统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;
- 新材料应用:在防护密闭门、密闭门等设备中采用轻质高强复合材料,降低设备重量40%,提升启闭效率。
截至2023年,公司拥有国家专利23项,其中发明专利5项,参与编制海南省地方标准《人防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程》1项。
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
公司以“筑牢地下长城,守护生命家园”为核心价值观,注重员工成长与团队建设,定期开展技能培训、安全演练及红色教育活动,打造了一支“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”的专业队伍。
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,公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: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,无偿改造3个人防工程作为临时隔离点;2021年河南暴雨灾害后,派出应急救援队并捐赠价值200万元的应急物资;连续8年资助海南贫困地区学生,累计捐款超100万元。
面向“十四五”,公司将以“智慧人防、绿色人防、军民融合”为发展方向,重点推进以下工作:
- 拓展市场布局:立足海南,辐射粤港澳大湾区,参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人防工程合作;
- 深化技术创新:加大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人防工程的融合应用,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防护系统;
- 加强人才培养:与海南大学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“人防工程人才实训基地”,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;
- 推动产业升级:向人防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延伸,涵盖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运维、报废拆除等一体化服务。
相关问答FAQs
Q1:海南人防工程有限公司的人防工程施工资质有哪些?
A:公司具备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颁发的人防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、人防工程设计乙级资质,以及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,可承接各类人防工程、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、施工及总承包业务,资质范围覆盖海南省及周边地区。
Q2:公司如何保障人防工程的“平战结合”功能实现?
A:公司在设计阶段即通过BIM技术模拟战时与平时使用场景,优化空间布局;采用模块化防护设备,确保战时快速转换功能;施工中严格区分防护区与非防护区,确保战时防护性能不受平时使用影响;后期提供专业维护服务,定期检查防护设备与系统,确保“平战”功能随时切换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