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,总部位于中国苏州工业园区,是一家专注于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高新技术企业,公司以“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”为核心理念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环境咨询、工程设计、设备制造到工程总承包、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环保解决方案,经过十余年发展,开创环保已成长为国内环保领域的重要技术供应商和工程服务商,业务覆盖全国30余个省份,并逐步拓展至东南亚、欧洲等国际市场。
公司概况与组织架构
开创环保注册资本1.2亿元,现有员工600余人,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35%,包括博士、硕士在内的核心技术团队120人,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和服务体系,下设研发中心、工程技术中心、装备制造基地、运维服务事业部等核心部门,并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等地设有分支机构,2015年,公司获批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”认证,2018年建成“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”,2021年入选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”名单。
核心业务与技术优势
开创环保聚焦水污染治理、固废处理、土壤修复三大核心领域,形成了以“技术+工程+服务”为核心的业务模式,在水污染治理方面,公司自主研发的“高效膜生物反应器(MBR)”“臭氧催化氧化技术”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、工业废水处理、农村水环境整治等场景,某工业园区废水零排放项目处理规模达5万吨/日,成为行业标杆案例。
固废处理领域,公司创新推出“智能分类+资源化利用”一体化解决方案,通过AI视觉识别、机器人分拣等技术,实现生活垃圾、工业固废的高效分类和资源回收,其自主研发的“热解气化焚烧装备”二噁英排放浓度远低于欧盟标准,已在多个城市垃圾焚烧项目中应用。
土壤修复方面,开创环保开发了“原位化学氧化-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”,针对重金属、有机污染土壤,实现“高效修复-生态恢复-安全利用”的全流程管控,某化工场地修复项目将污染土壤修复至国家二级标准,修复周期缩短40%,成本降低30%。
研发创新与产学研合作
公司每年将营收的5%投入研发,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56项,其中发明专利42项,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8项,2019年,公司牵头成立“江苏省环境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”,与清华大学、南京大学、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,推动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,2022年,其“工业废水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”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
为加速技术转化,开创环保在苏州建有20000平方米的环保装备智能制造基地,配备智能化生产线和物联网监测系统,实现核心设备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品控,基地年产能达10亿元,产品通过ISO9001、CE等多项国际认证。
典型项目与行业贡献
截至2023年,开创环保累计完成环保项目超过800个,总投资额超200亿元,代表性项目包括:
- 某流域综合治理工程:采用“生态缓冲带+人工湿地”技术体系,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60%,获评“国家水环境治理示范项目”;
-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中心:年处理废旧电器100万台,回收金、银、铜等金属超5000吨,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率95%;
- 盐碱地生态修复项目:通过“土壤改良-植被重建-碳汇提升”三步法,将5000亩盐碱地改造为生态农田,助力乡村振兴。
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政策制定,多次为生态环境部、发改委提供技术建议,并承担“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”科技重大专项、“固废资源化”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。
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
开创环保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推动ESG体系建设,2020年,公司启动“碳中和”计划,通过光伏发电、碳汇交易等方式实现运营环节碳中和;2021年发起“环保科普教育公益计划”,累计向中小学捐赠环保教材及设备价值超千万元;2022年,公司获评“江苏省社会责任建设示范企业”。
在人才培养方面,公司与多所高校共建“环保人才实训基地”,设立“开创环保奖学金”,每年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,公司推行“绿色供应链”管理,要求供应商通过ISO14001环境认证,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。
面向“双碳”目标,开创环保正加速布局新能源环保融合业务,重点研发“光伏+污水处理”“氢能固废处置”等创新技术,计划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环保业务占比超30%,公司计划在未来3-5年内登陆科创板,通过资本市场助力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,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开创环保的核心技术有哪些竞争优势?
A1:公司核心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自主研发的高效膜材料与催化氧化技术,处理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0%以上;二是智能化环保装备集成能力,通过物联网、AI算法实现远程监控和自适应调控;三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,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生产,将工程投资降低15%-20%,运维成本降低25%,公司拥有18项主导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,技术方案更符合政策导向和实际需求。
Q2:开创环保如何保障环保项目的长期运营效果?
A2:公司建立了“设计-建设-运营”一体化的保障体系:在设计阶段采用数字化模拟技术,提前预判项目风险;施工阶段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第三方监理制度,确保工程质量;运营阶段提供智能化运维平台和7×24小时响应服务,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行参数,公司推出“绩效合同服务模式”,将项目效益与运维费用挂钩,客户满意度连续五年保持在98%以上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