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薪资方案测算是一项系统性工作,需要结合企业战略、岗位价值、市场数据及内部薪酬结构,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和平衡测算,确保方案既具备外部竞争力,又符合内部公平性和成本可控性,具体测算步骤及方法如下:
明确测算目标与原则
薪资方案测算前需先明确核心目标:是吸引核心人才、保留关键员工,还是优化薪酬成本结构?同时遵循三大原则:外部竞争性(参考市场薪酬分位值)、内部公平性(基于岗位价值评估)、激励性与成本可控性(结合企业盈利能力与预算),若企业处于扩张期,可能需对标市场75分位薪酬以吸引人才;成熟期则更注重内部公平与成本平衡。
岗位价值评估与薪酬层级划分
通过岗位价值评估(如IPE、海氏评估法),对岗位责任、技能要求、工作强度等维度打分,将岗位划分为不同薪酬层级(如管理序列M1-M5、技术序列T1-T5、职能序列P1-P5),技术总监(T4)可能与管理副总监(M3)处于同一层级,确保跨序列岗位价值对等。
市场薪酬数据收集与对标
通过薪酬调研报告(如太和顾问、中智调研)、行业同行数据、招聘平台薪酬信息等,收集目标岗位的市场薪酬数据(分位值通常分为25P、50P、75P、90P),某地区“高级软件工程师”岗位50P月薪为1.2万元,75P为1.5万元,若企业定位为“行业领先”,可参考75P水平。
薪酬结构设计拆分
将薪酬拆分为固定部分(基本工资)和浮动部分(绩效奖金、年终奖等),不同层级岗位的浮动比例不同:
- 管理岗:固定工资占60%-70%,绩效占20%-30%,年终奖占10%-20%;
- 技术岗:固定工资占70%-80%,绩效占20%-30%,项目奖金另计;
- 职能岗:固定工资占80%-90%,绩效占10%-20%。
某管理岗年薪30万元,结构可为:基本工资18万元(60%)、绩效6万元(20%)、年终奖6万元(20%)。
薪酬带宽与重叠度设计
为同一薪酬层级设置“薪酬带宽”(最小值-最大值),允许员工基于能力晋升涨薪,T4级薪酬带宽为1.8万-2.5万元/月,新入职员工从1.8万起步,能力达标后可逐步涨至2.5万,相邻层级需保持一定重叠度(通常30%-50%),避免晋升后薪酬倒挂,T3级最大值2.2万元与T4级最小值1.8万元重叠40%,确保内部公平。
薪酬成本预算与测算
基于现有人员编制、未来招聘计划及普调预算,测算年度薪酬总成本,公式为:
年度薪酬总成本 = Σ(岗位人数×人均年薪)+ 年度普调成本 + 新增招聘成本 - 离职人员成本
某部门现有20人,人均年薪15万元,计划次年新增5人(人均年薪12万元),普调3%(成本约9万元),离职率5%(节省成本约1.5万元),则总成本=20×15 + 5×12 + 9 - 1.5 = 387.5万元。
薪酬方案模拟与校准
通过Excel或专业薪酬软件(如北森、肯耐珂萨)模拟不同方案下的薪酬分布,校准关键指标:
- 薪酬偏离度:员工实际薪酬与岗位薪酬中位值的差异(±10%为合理);
- 薪酬比率:员工薪酬/市场薪酬中位值,核心岗位建议≥1.2(高于市场20%);
- 薪酬总额占营收比:参考行业水平(通常为15%-25%,科技行业偏高)。
若模拟发现技术岗薪酬比率仅1.0,可调整固定工资占比或提高带宽上限,确保竞争力。
方案落地与动态调整
方案确定后需试运行1-3个月,收集员工反馈,重点校验:
- 关键岗位薪酬是否达到市场预期;
- 绩效奖金是否与业绩结果挂钩合理;
- 薪酬成本是否超出预算(预留5%-10%弹性空间)。
每年根据市场数据变化(如薪酬涨幅5%-8%)和企业战略调整,对方案进行年度修订。
相关问答FAQs
Q1:薪资方案测算中,如何平衡外部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?
A1:外部竞争性主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薪酬分位值(如核心岗75P、辅助岗50P);内部公平性依赖岗位价值评估,确保同层级、同价值岗位薪酬差距不超过20%,两个同为“主管”的岗位,若评估分一致,薪酬中位值应保持一致,避免因部门差异导致不公平。
Q2:中小型企业薪酬预算有限,如何通过测算提升薪酬激励效果?
A2:可采用“关键岗位倾斜+宽带薪酬”策略:将80%的薪酬预算优先投向核心骨干岗位(如技术负责人、销售冠军),其薪酬定位市场75P以上;非核心岗位定位50P,通过浮动绩效奖金(如销售岗设置阶梯提成)拉开差距,增加薪酬带宽(如带宽从30%扩大至50%),让员工通过能力提升快速涨薪,提升激励感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