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背调过程中,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是确保信息真实、全面且高效获取的关键,背调本质上是企业与候选人过往经历相关人员的第三方沟通,若氛围紧张或对立,受访者可能因顾虑、抵触情绪而回避问题或提供片面信息,甚至直接拒绝沟通;反之,若氛围轻松、信任,受访者则更愿意坦诚分享,从而为背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,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营造积极的背调沟通氛围。
前期准备:奠定信任与专业的基础
沟通前的充分准备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,既能体现背调的专业性,也能减少受访者的陌生感与戒备心理。
- 明确沟通身份与目的:开场时需清晰介绍自己(如“我是XX公司招聘负责人”或“委托XX背调机构的顾问”),说明沟通背景(如“为核实候选人XX岗位的工作经历,需要向您了解一些情况”),并强调沟通的保密性(如“您的回答仅用于内部评估,不会向候选人透露具体内容,也不会影响您当前的工作”),保密承诺能显著降低受访者对“被报复”或“信息泄露”的顾虑。
- 梳理沟通提纲与边界:提前根据岗位需求设计问题清单,避免临时提问导致逻辑混乱或冒犯受访者,针对前同事,可聚焦“协作能力”“项目贡献”“离职原因”等客观问题;针对前领导,可增加“目标达成情况”“团队管理风格”等维度,明确告知沟通时长(如“预计占用您10-15分钟时间”),尊重受访者的时间安排,避免因占用过多时间引发反感。
- 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:优先通过电话或视频沟通,文字沟通(如邮件、短信)易因缺乏语气、表情等非语言信号产生误解,若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方便通话,可提前发送书面提纲并约定回复时间,确保沟通的灵活性。
开场破冰:建立平等与尊重的连接
开场阶段是受访者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,需通过亲和的言行打破“背调=审查”的刻板印象。
- 礼貌问候与个性化寒暄:避免直接切入正题,可先从共同话题或轻松细节入手,若受访者与候选人来自同一城市,可说“听XX说您也是XX人,最近那边天气怎么样?”;若通过熟人引荐,可提及“XX是我们公司的老员工,他特意推荐您,说您在XX项目上经验很丰富”,寒暄需自然真诚,避免过度恭维或偏离主题。
- 主动倾听与情绪共鸣:若受访者表现出犹豫(如“这个我不太方便说”),可先共情再引导:“我理解您可能有顾虑,其实背调只是想全面了解候选人的情况,确保双方匹配,也希望避免未来工作中出现误会,您的坦诚对我们和候选人都是一种负责。”通过共情拉近心理距离,而非施压或说教。
- 强调“双向选择”的平等性:向受访者传递“背调是双向了解的过程”这一理念,“我们不仅想确认候选人的过往表现,也希望通过您了解他是否适合我们的团队文化,这对候选人负责,也是对我们公司负责。”这种表述能将受访者从“被调查者”转化为“合作者”,提升参与感。
沟通中:保持中立、客观与耐心
沟通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受访者的表达意愿,需始终保持专业、中立的态度,避免引导性提问或情绪化反馈。
- 使用开放式问题,避免封闭式提问:封闭式问题(如“候选人工作表现很好,对吗?”)易诱导受访者迎合预期,而开放式问题(如“您能具体描述一下候选人负责的XX项目吗?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”)则能鼓励受访者分享细节,了解候选人能力时,可问“您认为候选人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?能否举例说明?”而非“他能力强吗?”。
- 避免主观评判与负面引导:即使受访者主动提及候选人的不足,也需保持中立,不附和、不批判,而是追问细节以还原事实,若受访者说“他有时候有点懒”,可回应“您能具体说说是在什么场景下吗?当时项目情况如何?”,而非“确实是这样,我也感觉他不太积极”。
- 及时回应与肯定:在受访者分享过程中,通过“嗯”“我明白了”“感谢您的坦诚”等简短回应传递专注,避免频繁打断或沉默,若受访者提供有价值信息,可适当肯定:“您提到的这个细节对我们帮助很大,谢谢您的分享。”这种正向反馈能强化受访者的表达意愿。
- 灵活调整沟通节奏:若受访者对某个问题表现出回避,可暂时跳转至其他问题,待氛围缓和后再尝试。“看来这个问题您可能不太方便聊,那我们能聊聊他在团队协作方面的情况吗?”尊重受访者的边界感,避免强行追问引发抵触。
特殊情况处理:化解抵触与维护关系
背调中可能遇到受访者拒绝沟通、情绪激动或提供模糊信息等情况,需灵活应对以维护沟通氛围。
- 拒绝沟通的应对:若受访者直接表示“不方便”或“不了解”,可先理解其立场:“没关系,我理解您的顾虑,如果您之后有想法,随时欢迎联系我。”同时尝试提供替代方案,如“是否方便推荐一位与候选人共事较多的同事?我们也可以和TA沟通。”避免因一次拒绝放弃,也不宜反复施压。
- 情绪激动的安抚:若受访者因候选人离职等话题表现出不满(如“他当时离职给我们添了很多麻烦”),需先倾听并共情:“听起来当时的情况确实让您比较困扰”,待其情绪平复后再引导:“我们理解离职可能有多种原因,能否从工作角度聊聊他离职前的表现?”,避免陷入情绪争论,始终聚焦客观事实。
- 模糊信息的追问技巧:若受访者回答“他表现还可以”“大家都挺喜欢他”等模糊表述,可通过具体场景追问:“比如在XX项目 deadline 前,他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?”“团队遇到分歧时,他通常会怎么参与?”用具体问题引导受访者回忆细节,而非接受笼统评价。
沟通后:表达感谢与信息闭环
沟通结束时的礼貌收尾能强化受访者的良好体验,为未来可能的再次沟通留下余地。
- 真诚感谢与信息确认:明确告知沟通结束,并再次感谢受访者的时间与坦诚:“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,您的信息对我们做决策很有帮助。”若受访者允许,可简要总结关键信息(如“我理解您刚才提到他在XX项目中主要负责XX部分,对吗?”),确保信息准确,同时让受访者感受到其意见被重视。
- 后续反馈与关系维护:虽然背调结果通常不直接反馈给受访者,但可在候选人入职后(若其同意)向受访者发送简短感谢信,如“XX已顺利入职,感谢您当初提供的帮助,祝您工作顺利!”这种“闭环反馈”能提升受访者的信任感,未来若有背调需求也更愿意配合。
不同沟通对象氛围营造的侧重点
不同受访者与候选人的关系、角色不同,沟通氛围的营造需针对性调整,具体可参考下表:
受访者类型 | 沟通氛围营造侧重点 | 示例话术/技巧 |
---|---|---|
前直接领导 | 尊重权威,聚焦目标管理与业绩,避免让其“背锅” | “想请您从管理者的角度,评价一下XX在团队中的目标达成情况和潜力,这对我们判断他是否适合XX岗位很重要。” |
前同事/平级 | 强调协作细节,避免“打小报告”嫌疑,用“我们”拉近距离 | “当时我们团队一起做XX项目,您觉得XX在协作中哪些地方做得比较突出?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例子?” |
下属(若适用) | 突出领导力与团队培养,避免“越级评价”的敏感度 | “听说XX之前带过团队,您觉得他在分配任务、指导下属方面有哪些特点?团队成员对他的评价如何?” |
HR/行政部门 | 聚焦客观信息(如入职时间、职位、离职证明),避免主观评价 | “主要是想和您确认一下XX的在职时间段、担任的职位以及离职原因是否合规,确保我们的录用流程没有疏漏。” |
相关问答FAQs
Q1:如果受访者明确表示“不想说负面评价”,如何在不破坏氛围的情况下获取有效信息?
A:可先理解并尊重其立场:“我理解您的顾虑,其实我们更希望全面了解候选人的情况,包括优点和需要提升的地方,这对双方都是负责的。”随后转向具体场景的客观描述,“能否请您回忆一下,在XX项目中,如果候选人遇到困难,他通常会如何解决?当时团队对他的反馈是怎样的?”通过中性提问引导受访者分享事实细节,而非主观判断,既能避免让其为难,也能获取有价值信息。
Q2:背调中如何判断受访者是否在说真话?氛围营造对此有何帮助?
A:判断信息真实性需结合多维度验证(如交叉对比不同受访者的回答、关注细节一致性),而良好的沟通氛围能提升受访者说真话的意愿,当受访者感到被尊重、信任且无压力时,更可能分享真实经历而非敷衍回答,具体可通过观察语气是否自然、细节是否具体(如能否准确回忆项目时间、数据)、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等方式辅助判断,同时始终保持中立态度,不因符合预期的信息而过度热情,也不因负面信息而表现出质疑,避免影响受访者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