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调如何查违法犯罪记录是企业招聘过程中确保候选人背景真实、规避风险的重要环节,尤其在涉及财务、安保、高管等敏感岗位时,违法犯罪记录的核查更是核心内容,以下从法律依据、核查范围、合法渠道、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说明。
法律依据与合规前提

在核查违法犯罪记录前,必须明确法律边界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及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》,用人单位收集候选人个人信息需遵循“合法、正当、必要”原则,且需获得候选人书面授权,未经候选人同意,擅自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其违法犯罪记录(如非法购买公民信息、侵入公安系统等)不仅可能侵犯隐私权,还可能触犯法律,导致企业承担民事赔偿甚至行政责任,任何核查行为均需以候选人签署《背景调查授权书》为前提,明确核查范围、用途及信息使用期限。
违法犯罪记录的核查范围
违法犯罪记录通常分为刑事犯罪、行政违法及司法不良记录三大类,具体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核查深度:
刑事犯罪记录
指经法院判决的犯罪行为,包括故意犯罪(如盗窃、诈骗、故意伤害、职务侵占等)和过失犯罪(如重大责任事故罪)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,刑事犯罪记录会伴随个人终身(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依法封存),但部分轻微犯罪(如判缓刑、免于刑事处罚且符合特定条件)可申请封存或删除。
行政违法记录
指由公安机关、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,包括但不限于:
- 治安管理处罚(如行政拘留、罚款、警告);
- 交通违法(如酒驾、肇事逃逸,通常仅限特定岗位核查);
- 市场监管处罚(如企业经营中的虚假宣传、偷税漏税,适用于高管、财务岗)。
司法不良记录
包括:
- 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(由法院认定,适用于涉及资金、合同管理的岗位);
- 有无被限制高消费、出入境记录;
- 是否涉及正在进行的司法案件(如作为被告或被执行人)。
合法核查渠道与方法
企业需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信息,避免使用“背景调查黑市”或非正规机构,以下为常用渠道及操作方式:
政府官方渠道(最权威)
- 公安机关:可通过当地派出所或公安系统“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平台”查询,但需候选人本人持身份证办理,或企业凭候选人授权书及企业资质申请(部分地区支持线上委托查询,流程需提前咨询当地公安部门)。
- 中国裁判文书网(https://wenshu.court.gov.cn/):公开全国法院的裁判文书,可检索候选人是否有刑事、民事案件记录,但需注意,部分案件涉及隐私或国家秘密可能不予公开,且文书更新存在延迟。
-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(http://zxgk.court.gov.cn/):查询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或限制高消费人员,适用于财务、采购等岗位。
-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(https://www.gsxt.gov.cn/):查询企业法定代表人、股东是否有行政处罚、经营异常、严重违法失信记录,适用于高管岗。
第三方专业背调机构
对于大型企业或复杂岗位,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背调机构(如“背调查”“伯乐会”等)是常见做法,正规机构会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,并出具详细报告,内容通常包括:
- 刑事犯罪记录(全国范围);
- 行政处罚记录(近5-10年);
- 司法失信记录;
- 离职原因核实(如是否因违法被开除)。
注意:选择机构时需核验其《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》及个人信息处理资质,避免信息泄露。
候选人自行提供材料
要求候选人提供《无犯罪记录证明》(由户籍地或居住地派出所出具),并配合提供裁判文书网截图、信用报告等,企业可通过官方渠道交叉验证真实性。
内部核实(辅助手段)
对于基层岗位,可通过候选人前雇主HR核实离职原因,询问是否涉及违法违纪行为(需获得候选人授权,避免侵犯隐私)。
核查流程与操作步骤
- 明确岗位需求:根据岗位性质确定核查重点(如财务岗侧重职务犯罪、失信记录;安保岗侧重暴力犯罪、吸毒记录)。
- 获取书面授权:候选人签署《背景调查授权书》,明确核查范围及信息用途。
- 选择核查渠道:优先使用官方渠道,复杂岗位委托第三方机构。
- 信息交叉验证:通过多个渠道核实信息一致性(如公安记录与裁判文书网结果是否冲突)。
- 结果评估与反馈:若发现违法犯罪记录,需结合岗位要求、犯罪性质、时间及候选人解释综合判断(如10年前的过失犯罪且无再犯,可能不影响录用;而职务侵占、诈骗等直接关联岗位风险的犯罪通常一票否决)。
- 信息保密与存档:背调结果仅用于招聘决策,需妥善保管,避免泄露,录用后存档,未录用者需及时删除信息。
注意事项
- 避免歧视性核查:非岗位必需的违法犯罪记录(如与岗位无关的轻微交通违法)不得作为拒绝录用理由,避免构成就业歧视。
-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保护:根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依法封存,企业不得以“有犯罪记录”为由拒绝录用(特殊岗位如司法、安保除外)。
- 信息时效性:重点关注近5-10年的记录,过于久远的记录若无再犯,可视为风险较低。
- 候选人申辩权:若核查结果存在争议,需给予候选人申辩机会,允许其提供补充材料(如刑事判决书、改过自新证明等)。
相关问答FAQs
Q1:企业是否可以自行通过“大数据平台”或网络搜索查询候选人违法犯罪记录?
A:不建议通过非官方“大数据平台”或网络搜索(如搜索引擎、社交媒体)查询,此类信息来源不明,可能存在虚假或过时内容,且企业若未获得授权擅自收集,可能违反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公安、法院等官方渠道或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查询,确保信息合法、准确。
Q2:候选人若曾有违法犯罪记录,企业是否一律不予录用?
A:并非一律不予录用,需结合犯罪性质、时间、岗位关联性及候选人改过情况综合判断:
- 若犯罪与岗位职责直接冲突(如财务岗挪用资金、安保岗暴力犯罪),通常不予录用;
- 若为过失犯罪且时间久远(如10年前的交通肇事,且无再犯),或轻微治安处罚(如偶发打架被行政拘留),且岗位无特殊要求,可酌情考虑;
- 候选人需提供改过证明(如社区表扬、再教育经历),并说明当前已无社会危害性,企业应避免“一刀切”,体现人文关怀与公平就业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