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拓网

如何抓好就业扶贫工作,关键点与长效机制是什么?

抓好就业扶贫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,需聚焦“精准施策、稳定就业、能力提升、权益保障”四大核心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就业帮扶体系,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稳定就业、持续增收。

精准摸排底数,建立动态管理机制

就业扶贫的前提是“底数清、情况明”,需以县为单位,组织乡镇、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,对脱贫人口、监测对象就业状况开展“拉网式”排查,重点掌握劳动力数量、技能水平、就业意愿、培训需求、收入结构等信息,建立“一户一档、一人一策”就业帮扶台账,通过信息化手段(如就业扶贫信息系统、大数据平台)实现动态更新,实时跟踪就业状态(如已就业、失业、待业)、就业地点(县内、县外、省外)、就业类型(务工、公益性岗位、创业)等,确保数据真实、准确、鲜活,针对因病因残因灾等特殊困难群体,标注重点关注对象,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。

强化技能培训,提升就业竞争力

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意愿,构建“培训+就业”一体化模式,推动技能培训从“输血式”向“造血式”转变,一是精准设置培训专业,结合当地主导产业(如特色种养殖、农产品加工)、新兴产业(如电商、家政、养老护理)及省外用工需求,定向开设电工、焊工、月嫂、直播带货等实用技能课程,提高培训与就业的匹配度,二是创新培训方式,采取“理论+实操”“线上+线下”“集中培训+送教下乡”相结合模式,利用“互联网+职业技能培训平台”开展远程教学,解决劳动力“工学矛盾”;依托龙头企业、职业院校、培训机构建设实训基地,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掌握技能,三是落实培训补贴,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的脱贫人口,按规定给予培训费、生活费补贴,降低参训成本,某县针对农村妇女开展“家政服务员培训”,培训后对接家政公司就业,就业率达85%,月均收入提升3000元以上。

拓宽就业渠道,促进多元就业增收

坚持“内拓外输”相结合,为脱贫人口提供多样化就业选择。
一是开发就地就近岗位。 挖掘县域内就业潜力,在乡村建设中推广“以工代赈”模式,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参与农村基础设施、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;扶持乡村特色产业,培育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就业帮扶车间等经营主体,通过“企业+车间+农户”模式,让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;设置公益性岗位(如护林员、保洁员、乡村网格员),托底安置无法外出就业的弱劳力、半劳力,明确岗位职责、补贴标准(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)和退出机制,确保“岗位不虚设、补贴不虚发”。

二是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。 与输入地人社部门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建立“定向招聘、定向培训、定向输送”的劳务协作机制;在劳务输出大省设立服务站,提供政策咨询、就业指导、权益维护等“一站式”服务;组织“点对点”免费输送,解决疫情期间“出行难、返岗难”问题,某省人社厅联合铁路部门开通“务工专列”,全年组织专列200余列,输送脱贫劳动力10万余人次。

三是支持创业带动就业。 对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,提供创业培训、创业担保贷款(最高20万元,财政贴息3年)、场地支持等政策;建设返乡创业园、创业孵化基地,吸引能人返乡创业,创办小微企业、合作社,带动周边脱贫人口就业,如某县返乡创业人员张某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,吸纳50余名脱贫人口就业,人均年增收2.4万元。

优化就业服务,强化权益保障

完善就业服务体系,解决脱贫人口“就业难、维权难”问题,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,定期举办“就业援助月”“春风行动”等专场招聘会,线上线下同步发布岗位信息;推广“直播带岗”“短视频招聘”等新形式,提高岗位信息触达率,二是加强职业指导,为脱贫人口提供职业规划、简历优化、面试技巧等服务,帮助其适应就业市场;对失业人员开展“一对一”帮扶,推荐岗位、组织再培训,促进其尽快再就业,三是保障劳动权益,落实劳动合同签订、工资支付保障等制度,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检查,严厉打击拖欠工资、违法用工等行为;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,为脱贫劳动力和务工纠纷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援助,推动企业为务工人员缴纳工伤保险、医疗保险,降低就业风险。

健全政策支持,凝聚工作合力

强化政策统筹和资源整合,为就业扶贫提供坚实保障,一是加大财政投入,设立就业扶贫专项资金,用于技能培训、岗位补贴、创业补贴、劳务补贴等;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,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、岗位补贴(如每人每月200-1000元),二是部门协同发力,人社部门牵头抓总,乡村振兴、发改、财政、农业农村、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、社会参与”的工作格局,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,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设立就业扶贫专项基金,开展“就业扶贫爱心企业”认定,动员企业提供岗位、捐赠资金;发挥行业协会作用,搭建行业对接平台,拓宽就业渠道。

完善监测帮扶,巩固脱贫成果

建立健全就业风险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,坚决防止因失业返贫,对脱贫人口就业状况实行“月监测、季分析”,重点关注省外务工人员、季节性用工人员,及时掌握失业风险;对失业人员,通过“一户一策”帮扶措施,优先推荐县内岗位、组织再培训、落实公益性岗位兜底,确保“失业不返贫”,将就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支持脱贫人口通过就业提升技能、积累资本,逐步实现稳定致富。

就业扶贫工作关键措施及成效示例表

工作领域 具体措施 预期成效
精准摸排 建立“一户一档”就业台账,动态更新就业状态、技能需求等 实现脱贫人口就业信息100%覆盖,为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
技能培训 开设特色技能课程,推行“理论+实操”培训,落实培训补贴 年培训脱贫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,就业率提升至80%以上
就地就近就业 发展就业帮扶车间、公益性岗位,推广“以工代赈” 带动20万名脱贫人口家门口就业,人均年增收1.5万元以上
有组织劳务输出 与输入地建立劳务协作,开通“点对点”输送通道 年输出省外务工脱贫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,稳定就业率达90%以上
创业带动就业 提供创业担保贷款、场地支持,建设返乡创业园 培育返乡创业带头人5000名,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
权益保障 开展劳动用工检查,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脱贫劳动力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5%以上,欠薪投诉处理率100%

相关问答FAQs

Q1: 如何解决脱贫人口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?
A1: 解决这一问题需做到“三个精准”:一是精准调研需求,联合人社、企业、行业协会开展市场用工需求调研,掌握热门岗位、技能要求和薪资水平;二是精准设计课程,根据调研结果设置培训专业,如结合本地特色农业开设农产品电商课程,结合省外用工需求开设电子装配、家政服务等课程;三是精准对接就业,推行“订单式培训”,即企业发布订单需求,培训机构按订单培训,培训合格后直接入职,实现“培训即上岗”,某县与省外电子厂合作,定向开设“电子装配工”培训班,培训合格后全部安排至该厂就业,就业率达95%。

Q2: 如何保障脱贫人口在外务工的合法权益?
A2: 保障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权益需构建“事前、事中、事后”全链条保障机制:事前,输出地人社部门联合司法、工会等部门开展“外出务工法律知识培训”,普及劳动合同签订、工资支付、工伤保险等知识;事中,输入地人社部门建立务工人员跟踪服务台账,定期走访企业,了解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情况,协调解决劳动纠纷;事后,开通“维权绿色通道”,对务工人员投诉的欠薪、工伤等问题,快立快处,必要时提供法律援助,推动企业依法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,按时足额缴纳社保,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,从源头上保障权益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互联网内容整理并发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著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投诉邮箱:m4g6@qq.com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完整链接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tuowang.com/portal/29109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